禅堂前两株桂花,枝粗叶绿,芳香四溢。山鸟清音宛转,群蜂忙碌。 一旦静下心来,还能清晰感受到自己的一呼一吸,甚而反观到自己的“本来面目”。 只是,如何静下来? “徐徐前行,默默而观,提起正念,保持觉知”,随着定明大和尚气定神闲的提示,禅堂里有六十六个人右绕临济宗祖师爷——黄檗希运禅师像而行,用最缓慢的方式提脚、推脚、放脚、重心左右移动……一圈一圈行下来,众人的脚步由最初的或刻意,或不知所措,渐渐转为轻柔、自然。 有感于企业家群体作为社会中流砥柱,身心负荷超重,无暇关注自身生命,福清黄檗山万福寺在2020年10月5日至7日举办了为期三天的“随处作主人——企业家禅修营”,旨在让营员们体验身心和合的安详,体验生命的自主性。上文的六十六个人,就是第一批营员。 无论对禅的修习程度如何,希望探索更美妙的生命境界,营员们的初衷是相同的。当他们听到定明大和尚讲到“人类两大烦恼,一是思维局限,一是时间局限,因此人们不得不忍受时间对身心变化的束缚,譬如生死”时,皆心有所动。要超越这两大烦恼,以思维来分析,成功概率何其之低。大脑思维,是现代人极度依赖,紧抓不放的利器,尤其在智能手机发达的今天,在被海量信息牵引的人,若要体验禅悦滋味,尤其需要放下大脑思维的高度运转,放下“以自我为中心”。手机统一上交,全程止语,全体营员在三天时间里要保持“神圣的静默”。能否获得禅悦,取决于身心是否全然交付。 随处作主人,这是临济宗的宗旨。福建福清黄檗山万福寺乃中国临济宗和日本黄檗宗的源头,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乃至世界佛教史上具有“临济祖源,黄檗祖庭”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翻开禅宗历史,可谓波澜壮阔,多有神奇。在这方面,黄檗文化即是一个典型。犹如一花五叶,亚洲佛教有三座黄檗山,即福建黄檗、江西黄檗、京都黄檗。这其中江西黄檗、京都黄檗,皆源于福建福清黄檗山——唐希运禅师出家修道于福清黄檗山,临济义玄禅师于黄檗禅师处求学悟道,后传法于真定(今河北正定)临济寺,故有临济法脉之延绵。宋明时期,黄檗山祖师辈出,龙象骈集,俨然东南禅林重镇。风雨如晦,待临济三十二世隐元隆琦开创日本黄檗宗,与临济宗、曹洞宗鼎足并称日本三大禅宗,并形成浸润江户甚深的黄檗文化,为日本近世的转型奠定深厚基础。时光荏苒,到了新时代,适逢政通人和,黄檗祖山得以重光。纵观黄檗禅所开演出的中日临济宗和黄檗宗,为东亚文化乃至世界文化谱写了灿烂篇章。黄檗禅文化,广义而言,是以唐黄檗希运禅师为源头,包括其弟子临济义玄所开创的临济宗,宋代以来东传日本的临济宗,以及后世临济对中日文化乃至亚洲文化所产生的千年影响;狭义而言,黄檗禅文化则是以明末清初隐元禅师为核心的黄檗僧团,对中、日社会的文化交流互鉴和东亚、亚洲乃至世界的文明推进所做的近四百年历史性贡献,其辐射范围非常广泛,在宗教、历史、艺术、社会、生活等方面,都留下了可圈可点的影响。[1] 追昔抚今,如何守护、传承及弘扬黄檗禅文化,成为万福寺弘法利生的头等议题。 本次禅修营是黄檗祖庭重光后针对企业家首期举办的社会公益活动,也是一次有力的“人间佛教”实践——教法融合佛陀时代原始佛教、天台宗、禅宗及华严宗的精髓,发展出顺应现代人的修学方式,紧密结合佛法要义与禅修基础方法,提倡在生活的行住坐卧中,融入慈悲观照,保持正念。 三天下来,营员们觉察到了自己面对外界干扰及身体疼痛时的身心反应模式,并在师父们指导下直面这些心绪变化: “刚开始时,从头疼到脚,妄念和正念不断交替进行,我发现原来自己是用暴力呼吸的方式来对抗腿疼。” “有时像踩在太空里,有时像踩棉花,有时是前怕狼后怕虎,脚步出去犹犹豫豫,听师父讲如何调五事之后,第二天就好多了。” “大和尚从头到尾亲力亲为带领我们禅修,用他的慈悲感化、温暖着我们僵硬的身体。” “别看行禅好像只是在重复一个动作,它是让我们每一个动作都回归当下。” “把当下每一件事情做得清清楚楚,明明了了,念力就会增大。” “通过行禅,心变得宁静下来,脚贴着地,心贴着脚,走得非常安稳。我平时在家里也坐禅,但很少像这样清宁。” “以前参加过商业禅修活动,交了很多学费,但是没有什么收获,只是种下了一个种子。这次在第三天的时候,疼得腰不是自己的,手不是自己的,疼得只好跑出门外,但随后那一座,我找回了禅的美妙……” “以前我不知道自己人生归宿在哪里,经过这三天的禅修体验,我希望自己的人生下半场能寻找到自己的本来面目,获得真正的自由。” 营员们在结营会上直抒胸臆,其中一位营员为大家即兴演奏了一首古琴曲,那是他在禅修时灵感忽至所创作的——仅用最简单的几个音,便道出了苍茫平和的境界。 结营会以全体共诵《华严经·净行品》 作为结束。禅堂无内外,营员们感悟到真正的中流砥柱,是善用其心,是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外境时,随时随地能够转念,能够将世俗思维转化为觉悟的温情观照——观照他人,观照社会。 唐朝德宗贞元五年,六祖慧能的弟子正干禅师开山之时,不知是否曾想见,一千二百三十一年之后会有这样一群人,进行了这般美妙的生命际会。 松风浩荡,塔林静立。 折桂何人?随处作主。 [1] 选编自《国际黄檗禅研究论丛·总序二》(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