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新春普茶开示(一)
牛
年
茶
话
——定明大和尚
定明大和尚:
世俗世界对“牛”的印象
首先大家可以去想象一下,在世俗当中以及在我们的印象里面,牛代表什么样的一种精神?不是牛年了吗?这几天,天天都有人讲牛气冲天,这“牛”在世俗里面,它代表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定明大和尚与大众互动问答
勤劳、忠厚
执着、果敢
我们可以看得出来,牛有一种执著跟果敢。刚才我们不是讲牛脾气嘛,就是执著,一股牛劲。人做任何事情没有执著之心是成不了的。当然,我们有时候佛教里面讲,执着是负面的。这里面的执著,是对事物的探索的追求。不论是出家法师,还是在家居士,你对事物的探索、追求是应该有的。你对教理的研究,应该有“执著的心理”。你对日常的每天功课,包括日行一善,每一日的修行、功课,都应该有一种坚持,有一种执著。如果这个不执著、不坚持,那就叫做放逸。佛教讲的这种执著精神,实际上是上下求索,始终不间断、很努力。牛还有一个精神叫果敢,也是代表了一种勇气,一旦认定、决定的事情,不论未来多么困难、艰难都要坚持如初,克服一切,始终如初。
奉献、慈爱
我们常会讲一首诗句“俯首甘为孺子牛”。“孺子牛”这个典故最早出自于《左传》。春秋战国期间,齐景公他有六个孩子。最小的一个孩子字“荼(tu),后来当了不到十个月的皇帝,历史上给他封的号叫晏孺子。齐景公老年得子,特别喜欢他这个最小的孩子 “晏孺子”。他喜欢、溺爱孺子到什么程度呢?经常喜欢跟他的孩子一起玩。有一次,他的孩子要让他扮牛来玩,在齐景公的口里衔根绳子,小孩子就喊着驾牛跑,在院子里面玩。玩着玩着,小孩子走得不太稳当,一不小心磕着摔在地上,那根衔在嘴里的绳子一拽,把齐景公的牙齿折断了,满脸都是血。小孩子怕,摔倒了就开始哭。齐景公没有任何责备,马上起来抱着小孩子,哄着他。门牙都被磕掉满脸的血,他还哄着他的孩子,临终之前还下诏书,把他几个大儿子全部赶到国外去,让这个小儿子继承王位。《左传》的这个故事,说明和表达的是慈爱和无条件的付出。后来我们常用“俯首甘为孺子牛”这种诗句,特别来反映对各类官员、行政主管等,要求学习无私奉献的精神。大家通过晚上普茶也了解到“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典故,出自于《左传》齐景公。
刚才总结的这几点是传统意义上,是我们在世俗层面上,关于牛的精神的一种理解。国家也提到三种牛的精神。
牛年的三牛精神
第一个是为民服务孺子牛。就是我们刚才讲到齐景公的故事,后来被转化为成为当官的人、管理者应该为大众、为老百姓、为民众,无私奉献,如牛一般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为民服务孺子牛。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