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话】新春普茶开示

福清黄檗山万福寺 2021-02-25 11:46

                                                                   定明大和尚为大众开示



2021年新春普茶开示(一)

——定明大和尚

定明大和尚:

各位师父、各位居士,大家晚上吉祥!
今天晚上,我们从农历的角度来讲是鼠年最后两天,过完这两天就是牛年,在辞旧迎新之际,我们举办一次春节普茶。在佛教当中,一年有几个重要的节日进行普茶。普茶,就是茶会,按传统意义上来讲,普茶就是请大家出席茶会,一同茶叙,听和尚开示。中午跟大家过了一个节,吃年饭时然后,晚上普茶不讲开示好像这个环节缺点东西。当然过年过节都是随顺世俗,我想借此机会和大家一起重温初心,总结一年修学、弘法成绩,以及如何迎接新年的到来。想今晚分享主题就叫做“牛年茶话”。而且这个“牛”不论是在世出世法中都有重要意义,跟我们生活、人生和修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我想借着大家晚上普茶的这个机会,跟大家来分享牛年普茶的相关内容。大家一边喝茶,一边吃点茶果,可以很放松的,不要太拘谨。今天晚上就是喝茶、聊天,先听我聊,我说完以后大家可以互相分享一下。

刚才有提到说,牛从印度佛教到中国佛教,在佛典里面的记载、比喻,以及禅宗用牧牛降伏自心的隐喻修行过程,这个内容特别有意思的。历史上很多的祖师,特别是宋代的禅师开始,关于牧牛的诗文写的有很多。最著名的有宋代的廓庵禅师、普明禅师《牧牛图颂》十首。宋代之后,明代、清代的很多禅师,不断的为《牧牛图颂》这十首诗去做注解,去讲解,来呈现每一个时期的禅师们,对《牧牛图颂》的一个理解。我们晚上这个茶话里面,简单跟大家分享一下,从四个方面进行《牛年茶话》,来学习、理解世出世法对牛所象征的精神,以及关于牛对修行隐喻的作用,包括禅宗如何运用牧牛的这个过程,来调服身心。

世俗世界对“牛”的印象

      首先大家可以去想象一下,在世俗当中以及在我们的印象里面,牛代表什么样的一种精神?不是牛年了吗?这几天,天天都有人讲牛气冲天,这“牛”在世俗里面,它代表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图片

                                                         定明大和尚与大众互动问答

大众答:勤勤恳恳
大和尚:还有呢?
大众答:任劳任怨
大和尚:还有没有?
大众答:倔强、牛脾气
大和尚:倔强是吧?牛脾气是好的还是坏的呢?还有其他的认识吗?
大众:吃素
大和尚:还有吗?你们可以想象一下,关于牛的词语很多啊!有负面的,有正面的。简单来说,如果我们仔细的推敲和总结一下,牛作为动物,并且在十二生肖里面占有一席地位,也就意味着它有独特品质和精神,而这个独特的品质和精神里面,我们可以把它总结成如下几个方面。这是我中午吃完饭以后,就觉得要和你们讲点东西。我就开始思考总结,然后也看了一些相关的研究,实际上中午吃完饭以后,我没有午休,一坐在电脑前就是两个半小时,后来实在困的不行,眼睛都打架了,靠在那边眯了三十分钟,然后继续开始工作。所以,也是不容易的,这也是有牛的精神。

01

勤劳、忠厚

图片
(图片来源与网络)
牛给大家的第一个印象是“勤劳忠厚”。“忠厚”说明牛有一种憨劲,是代表忠诚。而且忠厚是代表品质里面,一种特别好的精神。“勤劳”是代表这个人对工作、对事业的一种态度,这也是个特别好的品质。不论什么组织、团体里面,我们最信任、喜欢的永远是忠厚勤劳的人。
从政府的角度,一个社会组织,一个社团,不论是公益的,还是机关单位,它最喜欢的人就是勤劳、忠厚,勤劳是代表了一种特殊的品质。忠厚,这个人才可靠,如果不忠厚,这个人的心性不纯正,你再勤劳,可能都会打折。假如说,你既勤劳,同时又忠厚,意味着你生命当中,具有特别美的品质,人见人爱,所有人都会喜欢你的。所以,过去有过一个谚语,叫做“人勤一世千川绿,牛奋四蹄万顷黄。”说一个人只要勤劳了,就可以开荒千川种植农作业,千川绿就意味着很多的田野、山林都可以种植树林,种植农作物。有勤劳耕种,你才会有饭吃!过去是一个农耕社会,你不勤劳也没饭吃。即使今天是现代化的商品社会,你不勤劳也没饭吃。“人一勤千川绿,牛奋四蹄万顷黄”的谚语是说明勤劳重要以及勤劳的结果。

02

 执着、果敢

      我们可以看得出来,牛有一种执著跟果敢。刚才我们不是讲牛脾气嘛,就是执著,一股牛劲。人做任何事情没有执著之心是成不了的。当然,我们有时候佛教里面讲,执着是负面的。这里面的执著,是对事物的探索的追求。不论是出家法师,还是在家居士,你对事物的探索、追求是应该有的。你对教理的研究,应该有“执著的心理”。你对日常的每天功课,包括日行一善,每一日的修行、功课,都应该有一种坚持,有一种执著。如果这个不执著、不坚持,那就叫做放逸。佛教讲的这种执著精神,实际上是上下求索,始终不间断、很努力。牛还有一个精神叫果敢,也是代表了一种勇气,一旦认定、决定的事情,不论未来多么困难、艰难都要坚持如初,克服一切,始终如初。

03

奉献、慈爱

      我们常会讲一首诗句“俯首甘为孺子牛”。“孺子牛”这个典故最早出自于《左传》。春秋战国期间,齐景公他有六个孩子。最小的一个孩子字“荼(tu),后来当了不到十个月的皇帝,历史上给他封的号叫晏孺子。齐景公老年得子,特别喜欢他这个最小的孩子 “晏孺子”。他喜欢、溺爱孺子到什么程度呢?经常喜欢跟他的孩子一起玩。有一次,他的孩子要让他扮牛来玩,在齐景公的口里衔根绳子,小孩子就喊着驾牛跑,在院子里面玩。玩着玩着,小孩子走得不太稳当,一不小心磕着摔在地上,那根衔在嘴里的绳子一拽,把齐景公的牙齿折断了,满脸都是血。小孩子怕,摔倒了就开始哭。齐景公没有任何责备,马上起来抱着小孩子,哄着他。门牙都被磕掉满脸的血,他还哄着他的孩子,临终之前还下诏书,把他几个大儿子全部赶到国外去,让这个小儿子继承王位。《左传》的这个故事,说明和表达的是慈爱和无条件的付出。后来我们常用“俯首甘为孺子牛”这种诗句,特别来反映对各类官员、行政主管等,要求学习无私奉献的精神。大家通过晚上普茶也了解到“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典故,出自于《左传》齐景公。

牛还有一种精神就是“坚韧”——意志力。我们人最怕什么?过去有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所以,这种坚韧的精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它的付出是持续的、始终的,就像牛出生长到一定程度,一直是陪伴农夫耕田,开荒破土直到它死的时候,一直都是在劳动,它代表的一种坚韧的意志力。

刚才总结的这几点是传统意义上,是我们在世俗层面上,关于牛的精神的一种理解。国家也提到三种牛的精神。

04

牛年的三牛精神

      第一个是为民服务孺子牛。就是我们刚才讲到齐景公的故事,后来被转化为成为当官的人、管理者应该为大众、为老百姓、为民众,无私奉献,如牛一般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为民服务孺子牛。

第二个是创新发展拓荒牛。拓荒就是开辟疆土、开拓新的领域,不能够抱残守缺。这个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特别是家庭富有的长辈,要教育子女。家庭富有之后,子孙不够贤达、不够努力。你要如何让他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努力向上,努力工作的这个精神,是每一个长者都应该要传承下去的,不然就会是铺张浪费,没有开拓精神。你看现在社会上的很多富二代,都是没有开拓精神,抱残守缺,然后坐吃山空。为什么过去讲,富不过三代,其中很大原因是因为你没有开拓精神,没有创新精神。从企业来讲,你没有创新精神就会跟不上时代变化,社会治理也是这样的。寺院的弘法、人才的培养、对大众的引导,它也需要有创新。所谓的创新,就是如何服务于这个时代,如何引领、启迪于每一个不同时代的众生,你能够解决社会什么样的问题。比如我们佛教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面,能不能引导人心向善?能不能净化社会人心?能不能为文化传承、复兴贡献一份力量?这就需要创新。一个是创新,一个是开拓,这是两个精神。有了创新,我们才会有新的生命力。开拓,我们才能有新的领域。我们今天佛教同样面对这样的问题。
第三个是艰苦奋斗老黄牛。每个人都要当一头老黄牛,因为只有老黄牛,才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没有任何的怨言。每个人都需要,这个社会需要有老黄牛的精神,家庭里也需要有老黄牛的精神,在佛门当中也需要。因为只有发挥老黄牛这种任劳任怨,坚忍不拔的付出精神,佛教在人间的传承才会有希望。因此在每一个僧团成员身上,每一个在家信徒都应该要有艰苦奋斗的老黄牛精神。
我们2020年过的实在不容易。但是即使是这样的不容易,我们还是一天一天的往前走,做了很多关于禅修的课程,公益文化的课程,还有黄檗文化的研究探索从无到有。从开始的一无所有,到有观念、有想法、有团队一步一步往前走。那寺院也是一样的,义工也是一样。义工从最开始稀稀拉拉,像一群团伙,慢慢变成像一个团队。我们的师父们也是一样的,从我刚回来也就不到十个人,到最后我们住着三十来位常住法师,逐渐形成一种良好的道风。僧团的团队合作通过磨合,也能够越来越融洽,越来越有默契。僧俗之间互动,从最开始的不理解,到最后的相互理解、支持、配合。这就是我们每个人发挥了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的付出精神。所以,才会有我们晚上这一场坐在这边比较轻松的普茶。即使是晚上的普茶,背后有很多人付出,打扫卫生、殿堂布置、各项事务的安排,安保、后勤、住宿、茶水等等,里里外外都要有人去做的。因为有老黄牛的精神,我们才能在这里听着雨声,喝着茶、聊着天。这是关于新时代的三种牛的精神。我们虽然住在山里面,也不应该和这个时代脱节,对时代最新的动向,要了解、要熟悉。作为在家的信徒也应该去了解、熟悉和学习。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