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话】新春普茶开示(二)

福清黄檗山万福寺 2021-02-27 21:42

                                            定明大和尚为大众开示

2021年新春普茶开示(二)

——定明大和尚




世俗世界对“牛”的印象(点击查看新春普茶开示(一))


佛教中关于牛记载、隐喻、精神


01

欲为佛门龙象,先为众生牛马

      佛门当中牛的精神是什么呢?在过去很多的法师、长老,经常会鼓励每一位出家法师,要认真修道,成为佛门中的龙象。但这个龙象不是每个人想想就能做的。所谓龙象就是佛门当中的人才啊!龙象代表着你的成就,用龙象来比喻一个人的成就。佛门当中也讲:“欲为佛门龙象,先做众生马牛”。

图片

      你想要成就佛门当中的龙象,你必须要有付出精神,这付出就如同牛马一样的勤劳、坚韧、付出。刚刚上面总结的那些精神我们都该有的,先做众生牛马。如果你没有牛马精神,你做点事情就讨价还价,做点事情就先谈条件,那就不行了。所谓的牛马就是,你只管付出、只管耕耘、只管奉献,到最后果报自然成就。不是你要想着怎么着怎么着,福报、智慧不够,想的事情都成不了。只有你付出到一定程度,这个善缘汇聚到一定程度,你才能够成就。从这个角度讲欲为佛门龙象,先做众生牛马。所以,每一位师父内心里,都抱着有解脱的大希望,每一天做功课,一者礼敬诸佛,到最后普皆回向,那就是要学习牛马精神,不学牛马精神你回不了向,连自己这关都过不了。过不了自身这一关,你永远都做不了众生的牛马,做不了牛马,就成不了龙象,无法成为大成就者。所以,佛教的思维很有意思。佛教的思维里面,你的成就一定是建立在你的付出为前提,你的成就一定是建立在以众生为基础的修行里面,你才能够有所成就的。这是佛门当中关于“牛”的精神。

02

 牧牛与修道的比喻

      《大藏经》关于牛在佛典当中有种种记载,相关的故事也很多,这里面可总结为两个层面。首先用放牛、牧牛来比喻我们的修行,在《杂阿含经》里面第四十七卷第1248部短经里面有记载的,佛陀对一个比丘讲的,关于如何放好一头牛到一群牛的十一个要素。用十一个要素来比喻我们修行,从发心修行到证悟解脱的十一个要领。大家有机会可以去看一看。在《遗教经》里面有提到说:“ 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譬如牧牛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

图片
佛在《遗教经》告诫出家比丘的修行说:当我们能够去严持禁戒的时候,我们就能够调服五根,眼耳鼻舌身这个五根,你要调御好五根,不要让它去享受贪著五欲的快乐。五根对应的是色声香味触,五根对应的是五种欲望。那么这里面讲到,如何来调治这个五根呢?《遗教经》讲到说,譬如牧牛、放牛的人来放牛一样,如果牛想要吃别人的庄稼,执杖视之,不令纵逸。你们小的时候放过牛没有?放牛最好的方式是怎么放?手上肯定是有一个东西——牛鞭子,还有一根绳子。执杖视之是比较严肃的严控。犯人苗稼就是一鞭,你不让它犯错误。用执杖视之来比喻说我们的五根和身心,当放逸在五欲六尘里面,这时候你就要警觉。警觉方式就如同牧牛一样,执杖视之。用一根牛鞭放在那边,还敢动吗?因为牛动一下别人的庄稼,动一个歪念头,这个鞭子就来了,那打过去很疼啊!你们以前没有往牛的身上打过,那挺疼的。所以这个牛就知道,犯错误是要受惩戒。用这种比喻来告诉我们,我们在修行路上对身心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它是有一定的强制性,有一定的警策作用。包括我们这个禅堂里面坐禅,坐禅时不是有巡香嘛,监香法师巡香时手执一把如剑一样的香板。这就意味着你昏沉时,这把香板之剑就打在你的身上了。打一下就意味着你死一次,行如两军作战,你上战场还敢昏沉啊?让子弹飞一会儿,这时候子弹早就过来了,你的脑袋就掉了。所以一旦在禅堂里面,香板落在你的身上,意味着你的正念之命就已经失去一次。佛在《遗教经》里面对放牛执杖视之的方式,来比喻我们如何管理、引导、观照我们的身心。举例的这两部经典,是关于用牛来比喻修行。

03

牛与大乘佛教精神

      牛在佛教里面,它代表的是一种大乘佛教精神。特别是大乘佛典里面,比如说《胜鬘经》。佛陀有两个在家弟子特别厉害。一男一女。男的居士叫维摩诘居士,有部经叫《维摩诘所说经》有好几种翻译版本。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维摩诘所说经》,玄奘法师翻译叫做《说无垢称经》。佛陀护法当中,最厉害的一个女居士,叫胜鬘夫人,佛陀为她讲了一部经叫《胜鬘经》,全称《胜鬘狮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非常有名。特别是女信徒,要好好读读这部经。在《胜鬘经》里面,有赞叹佛陀的伟大,把佛比喻成为牛中之王。牛中之王喻,这个是跟印度的图腾信仰有关系。我们中国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图腾信仰,龙是汉族图腾信仰,我们称为自己为龙的传人。在印度的图腾里面牛非常重要。每一个不同的民族、地域,他的图腾信仰,决定了他在经典的描述里面他运用什么样子。在印度的佛典里面,经常会用牛来比喻这个事情的殊胜。在《胜鬘经》里面比喻佛为牛中之王。那么在《无量寿经》里面,也有赞叹佛跟菩萨,譬如:“牛王形色无有甚者”。是讲这个牛形象庄严,强劲有力。特别是在大乘佛典中的《妙华经》譬喻品里面提到关于牛车喻。《法华经》里面有讲到,羊车、鹿车、牛车、还有大白牛车。羊车、鹿车、牛车是代表三乘,只有大白牛车是代表究竟的一佛乘。究竟的佛法,用大白牛来比喻,就说明在大乘佛典里面,用大白牛来比喻最高、最无上、最圆满的。比如说对佛菩萨的赞叹,是代表他们愿心修证的殊胜功德。对于法的赞叹,用大白牛来比喻这个法的究竟圆满。这是关于大乘佛典当中用牛来比喻大乘果位的殊胜和大乘教法的圆满殊胜。

图片

禅宗关于“牧牛”的修行隐喻(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