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新春普茶开示(三)
牛
年
茶
话
——定明大和尚
世俗世界对“牛”的印象(查看普茶开示一)
佛教中关于牛记载、隐喻、精神(查看普茶开示二)
禅宗关于“牧牛”的修行隐喻
牧牛与修道
禅宗把牧牛作为修行的隐喻,这个很有意思。禅宗的语录里面,很多都有牛的公案和记载,最著名的是《古尊宿语录》和《景德传灯录》,因为这两个语录是比较早的语录。《古尊宿语录》中提到南岳怀让禅师如何引导马祖道一禅师的修行。马祖道一禅师很厉害!马祖道一禅师底下出百丈怀海禅师、南泉普愿禅师。南泉普愿禅师底下出赵州禅师,百丈禅师底下出黄檗希运,黄檗希运禅师底下出临济义玄禅师。所以,马祖道一禅师在历史上是非常重要的。马祖早期在修禅非常努力。但是南岳怀让禅师为了引导他,用了很特殊的方法。有一天,南岳怀让禅师见到马祖像往常一样的,日复一日的在那边打坐禅修。然后他就拿了一块砖,就在他面前咔吱咔吱就磨起来,声音很响。引起马祖道一的关注和反问:“老禅师,您在那里拿一块砖在磨什么呀”?南岳怀让禅师他说:“我磨砖作镜啊”。大家过去都知道磨铜做镜,没听过磨砖做镜。砖能磨出镜来吗?不可能的。马祖说:“磨砖岂能做镜?”南岳禅师就反问说:“磨砖不能做镜,坐禅岂可成佛”?反问完后还继续说:“汝学坐禅,为学做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做佛,佛无定相”。禅不在于坐卧,但是又在于坐卧之间,禅不离坐卧。但是你一直坐着,那也不一定是禅,并没有真正领会禅的核心精神。若学做佛,佛无定相,佛是没有一定的形象的。并反问说“如牛驾车,车若不行,打车即是?打牛即是?”牛代表心,车是代表这个身体,当你修行时一定是以心为核心,不是以身体为核心。这是《古尊宿语录》和《景德传灯录》记载的禅师们用牛来比喻修行。在南岳禅师的引导下,道一禅师获得开悟。后来传法于百丈禅师,百丈禅师底下有两个非常有名的弟子,一个是大安禅师,一个是黄檗希运禅师。大安曾经问修行者如何契证佛法。如何来修行?百丈禅师说:修行探索佛法,就如同骑着牛回家一样。骑牛回家,这是禅宗比较早用骑牛、牧牛来比喻这个修行的开始和圆满,骑牛归家来比喻修行圆满成就。
牧牛图颂与观牧心牛过程
宋代有两个特别有名的禅师。一个叫做廓安禅师,他关于《牧牛图颂》写过十首诗。另外一个叫普明禅师,也写过有十首。这两位大禅师写过的这十首诗,都分别代表着观牧心牛修行过程当中的十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一首诗。每首诗都写的特别美,特别的形象,如果你们有机会可以把它找出来念一念,学一学。
(图片来源于网络)
沩山水牯牛与异类中行
禅门中有“水牯牛”异类中行的公案,最有名的是沩山灵佑禅师。沩山灵佑禅师是沩仰宗的创始人,他有一个非常经典的说法,有人问:老和尚你百年以后去哪里?他说我百年以后到山下人家做一头水牯牛,水牯牛就是田间劳作的水牛。问话的禅僧说:“既然你百年以后到山下人家做个水牯牛,那我也跟你一起去”。沩山禅师说,假如你要跟着我一起去,请你带一些草来。水牯牛有很多种解释,禅师们修行到一定程度就异类中行,不是以人类的生命去修行了,他换成了另外一种什么状态去修行了。有很多种解释,但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水牯牛的这种异类中行,意味着这些禅师们,不断生死、不证涅槃的菩萨道精神。在人道当中修行成就了之后,他要转向其他道的修行,各种历练。观世音菩萨的三十二种应化身,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说法就能成就的吗?。比丘身修行容易,以帝王身修行就不容易,对吧?以男子身修行容易,以女人身修行就不容易。以人道身修行容易,以异类中身修就不容易。菩萨修行的时候,应该是各种道、众生的世界他都经历过。那么以水牯牛的这种异类中行,就意味着禅师们这种普度众生,这种无私菩萨行的一种写照,是代表了菩萨行的一种智慧和能力。
如何观牧心牛
我们讲了这么多,还是要回归到我们自己的身上!如何牧观心牛?佛典里面比喻修行就如同牧牛一样,那如何来牧,观牧好我们自身的这头牛,从野牛变成家牛呢?野牛是很难被驯服的。我们现在坐在这边,巍巍堂好似一尊佛,遇到境的时候就不管不顾不了。所以,如何来牧观心牛就显得非常重要。佛在《金刚经》里面说“如何降伏其心”?“降伏其心”就是观牧心牛的过程。我们如果细细反观一下我们过去的生活,日常的状态,时时刻刻都是以我思、我见、我慢、我爱,以“我”为中心的思维言行。因此和外在世界,始终是有种对抗性的相处,来分析、思维和来观察这个世界,始终是一种二元对立的状态。以自我为中心的方式,你肯定是第一的,你想的的是对的,你的意见是对的,你的感受是主要的,都是以“我”为中心。这样就容易形成矛盾、对抗。所以,《金刚经》里面说,修行要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一开始就是无我相,有我就有他,无我就可以融入大家,就可以倾听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