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话】新春普茶开示(三)

福清黄檗山万福寺 2021-03-15 22:08

                                             定明大和尚为大众开示


2021年新春普茶开示(三)

——定明大和尚




世俗世界对“牛”的印象(查看普茶开示一


佛教中关于牛记载、隐喻、精神(查看普茶开示二


禅宗关于“牧牛”的修行隐喻


01

牧牛与修道

      禅宗把牧牛作为修行的隐喻,这个很有意思。禅宗的语录里面,很多都有牛的公案和记载,最著名的是《古尊宿语录》和《景德传灯录》,因为这两个语录是比较早的语录。《古尊宿语录》中提到南岳怀让禅师如何引导马祖道一禅师的修行。马祖道一禅师很厉害!马祖道一禅师底下出百丈怀海禅师、南泉普愿禅师。南泉普愿禅师底下出赵州禅师,百丈禅师底下出黄檗希运,黄檗希运禅师底下出临济义玄禅师。所以,马祖道一禅师在历史上是非常重要的。马祖早期在修禅非常努力。但是南岳怀让禅师为了引导他,用了很特殊的方法。有一天,南岳怀让禅师见到马祖像往常一样的,日复一日的在那边打坐禅修。然后他就拿了一块砖,就在他面前咔吱咔吱就磨起来,声音很响。引起马祖道一的关注和反问:“老禅师,您在那里拿一块砖在磨什么呀”?南岳怀让禅师他说:“我磨砖作镜啊”。大家过去都知道磨铜做镜,没听过磨砖做镜。砖能磨出镜来吗?不可能的。马祖说:“磨砖岂能做镜?”南岳禅师就反问说:“磨砖不能做镜,坐禅岂可成佛”?反问完后还继续说:“汝学坐禅,为学做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做佛,佛无定相”。禅不在于坐卧,但是又在于坐卧之间,禅不离坐卧。但是你一直坐着,那也不一定是禅,并没有真正领会禅的核心精神。若学做佛,佛无定相,佛是没有一定的形象的。并反问说“如牛驾车,车若不行,打车即是?打牛即是?”牛代表心,车是代表这个身体,当你修行时一定是以心为核心,不是以身体为核心。这是《古尊宿语录》和《景德传灯录》记载的禅师们用牛来比喻修行。在南岳禅师的引导下,道一禅师获得开悟。后来传法于百丈禅师,百丈禅师底下有两个非常有名的弟子,一个是大安禅师,一个是黄檗希运禅师。大安曾经问修行者如何契证佛法。如何来修行?百丈禅师说:修行探索佛法,就如同骑着牛回家一样。骑牛回家,这是禅宗比较早用骑牛、牧牛来比喻这个修行的开始和圆满,骑牛归家来比喻修行圆满成就。

02

 牧牛图颂与观牧心牛过程

      宋代有两个特别有名的禅师。一个叫做廓安禅师,他关于《牧牛图颂》写过十首诗。另外一个叫普明禅师,也写过有十首。这两位大禅师写过的这十首诗,都分别代表着观牧心牛修行过程当中的十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一首诗。每首诗都写的特别美,特别的形象,如果你们有机会可以把它找出来念一念,学一学。

在廓庵禅师的《十牛图颂》当中的十个阶段它是分别这样的:寻牛、见迹、见牛、得牛、牧牛、骑牛归家、忘牛存人、人牛俱忘、返本还源、入尘垂手。
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用十个阶段,来比喻我们牧牛观心修行的整个过程。比如说,第一阶段叫寻牛,就是你要寻找牛在哪里。我们每个人知道自己的心牛在那个地方吗?禅宗参究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是谁”?“寻牛”意味着探索你生命的本真开始。第二阶段是见迹,你通过很长修行的努力,开始得到点见到心牛之迹,意味此时有点眉目。这十个阶段都有一首诗。那么普明禅师也写了十首诗,但是它的归纳总结不太一样,我也可以跟大家去分享一下:第一叫未牧,还没有牧到牛。第二初调,第三受制,第四个回首,第五驯服,第六无碍,第七任运,第八相忘,第九独照,第十双泯。
前面廓庵禅师的那十个阶段,更能反应出大乘行者顿悟之后的修行精神。普明禅师从未牧到最后的双泯,它具有一定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总的研究、观察去看这两位禅师的十首《牧牛图颂》,都是很精炼的概括,我们每一个人在修行过程中的这个阶段。牧牛图对禅宗影响特别大,打开《大藏经》中禅师们的语录著作,有很多禅师对牧牛图颂的注解诗句。大家有机会也可以背一背这些诗。看看自己到哪个阶段到了?有没有见到牛迹?有没有调服?还是任运无碍?就可以来验证自己修证的阶位。

03

沩山水牯牛与异类中行

      禅门中有“水牯牛”异类中行的公案,最有名的是沩山灵佑禅师。沩山灵佑禅师是沩仰宗的创始人,他有一个非常经典的说法,有人问:老和尚你百年以后去哪里?他说我百年以后到山下人家做一头水牯牛,水牯牛就是田间劳作的水牛。问话的禅僧说:“既然你百年以后到山下人家做个水牯牛,那我也跟你一起去”。沩山禅师说,假如你要跟着我一起去,请你带一些草来。水牯牛有很多种解释,禅师们修行到一定程度就异类中行,不是以人类的生命去修行了,他换成了另外一种什么状态去修行了。有很多种解释,但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水牯牛的这种异类中行,意味着这些禅师们,不断生死、不证涅槃的菩萨道精神。在人道当中修行成就了之后,他要转向其他道的修行,各种历练。观世音菩萨的三十二种应化身,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说法就能成就的吗?。比丘身修行容易,以帝王身修行就不容易,对吧?以男子身修行容易,以女人身修行就不容易。以人道身修行容易,以异类中身修就不容易。菩萨修行的时候,应该是各种道、众生的世界他都经历过。那么以水牯牛的这种异类中行,就意味着禅师们这种普度众生,这种无私菩萨行的一种写照,是代表了菩萨行的一种智慧和能力。

04

如何观牧心牛

      我们讲了这么多,还是要回归到我们自己的身上!如何牧观心牛?佛典里面比喻修行就如同牧牛一样,那如何来牧,观牧好我们自身的这头牛,从野牛变成家牛呢?野牛是很难被驯服的。我们现在坐在这边,巍巍堂好似一尊佛,遇到境的时候就不管不顾不了。所以,如何来牧观心牛就显得非常重要。佛在《金刚经》里面说“如何降伏其心”?“降伏其心”就是观牧心牛的过程。我们如果细细反观一下我们过去的生活,日常的状态,时时刻刻都是以我思、我见、我慢、我爱,以“我”为中心的思维言行。因此和外在世界,始终是有种对抗性的相处,来分析、思维和来观察这个世界,始终是一种二元对立的状态。以自我为中心的方式,你肯定是第一的,你想的的是对的,你的意见是对的,你的感受是主要的,都是以“我”为中心。这样就容易形成矛盾、对抗。所以,《金刚经》里面说,修行要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一开始就是无我相,有我就有他,无我就可以融入大家,就可以倾听对话。

因此,我们如何来降伏这样的一颗心?降伏我们的心牛?这是每一天要有定量功课,这个功课要从“我”这个方面去观照。时时观照我们的这颗心,是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是不是以贪心、慢心、愚痴心、知见之心来相处的?在《百法明门论》里面讲,第七识末那识即自我意识,它时时刻刻是以我知、我见、我慢、我爱四种烦恼相处,形成一种独特的主观意识人格,它是由四种烦恼所塑造成的。我们又回到如何来观照降伏这颗心呢?我个人觉得除了对佛法的见地有一定的了悟之后,还需要有每一天的功课。你看我们僧团内部每一天上早晚殿。早晚殿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是从元明以来的一个修行传统。就是个人的修行不太用功、努力了,就通过早晚殿共修的方式。比如说,你哪一天不想起来上殿,无缘无故的不想起来,说明你这头牛就开始放逸了。或者说你身体有点不舒服,但是就是以各种理由不起来不上殿,那就是有借口了。这个不做,那个不想,这也是一头心牛在作怪的。所以,在僧团共修里面,大家如何相处?要时时刻刻观照自己。每一个在家信徒,你也要时时观照自己,对家人的态度,对工作的态度,对员工的态度,对朋友的态度,都需要温情的观照。这颗心牛,随时随地都表现出来一种傲慢、一种愚痴、一种贪爱的心行。那么,以我为中心的这个心理就要去观察它,将我执破掉。
破我执的最佳方法,就是“将个人融入于大众”,把我们生活要放在大众的生活里面。比如说在僧团里面的生活,你就不能太随意了,老是强调我想要干什么。你想要干什么不行,你们明不明白,为什么发展出寺院里面的一天五堂功课,都要统一生活。真正的修道者是不需要制度来约束的。但是,一旦成为一个团体,成员是比较复杂的,因此就需要有制度。一天早晚的五堂功课,包括禅堂里面的坐香,就是要把你可以放逸独处的那个时间,全部给你碎片化,按着时间节点来生活。不让你有太多独处放逸的空间,也不会让你有各人太多的想法,你就按着这一套制度来。你放到这一套制度里面来浸泡,早殿、晚殿过堂。比如说,你不过堂那也是一种放逸,各种理由就是心牛在作怪,没被降伏。真正降伏了我们的身心,就会跟大众生活在一块。一起吃饭,一起出坡,一起诵经,一起布萨,一起做功课,一起去做事,会融入到大众。
图片
我们在家居士也是一样的,就是要把个人融入于大众,通过处众、做事来观照我们这一头心牛。因为处众和做事就是我们的一面镜子。如果你不去处众和做事,你是观照不到你内心的这头牛是啥样子的,是黑牛、白牛、黄牛很难说。通过去做事,你才能发现你是创新开拓牛?还是为民服务孺子牛?还是坚忍不拔的老黄牛?!通过那个才能反映出来。每时每刻要观照一下。你心中的是老野牛,还是拓荒牛,还是孺子牛,还是老黄牛?这挺有意思的。我刚才讲将“我”融化于大众之中就成为无我。这无我里面有几个表现:要倾听对方的意见,你能够融入大众的生活,融入就是相安无事啊!相安无事在六和敬里就是口和无诤、意和同悦、身和同住。又回归到僧团的制度里面,看见了没有啊!所以,我的建议是如何将“我”打破成无我,就是通过融入大众,通过做事情然后观心,随时随地观照自我。
晚上这个牛年茶话,不知不觉进行了一个小时,分享了关于牛的精神,佛教中的记载以及禅宗牧牛的修行。希望我们每一位法师、居士都能践行新时代的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的犇牛精神;乘上圆满教法的大白牛,观牧自己的心牛,在世间做个随类应化的水牯牛菩萨行者;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全文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