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檗长庆大安禅师考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黄夏年
一、大安禅师生平事迹
福建福清黄檗山黄檗寺的创建,由“高僧正乾,来自曹溪;法祖希运,嫡传临济。懒庵老禅,剏建大沩,阐化于省垣长庆。”其中“懒庵老禅”,是僧传中称“安禅师”,亦即大沩大安禅师,生平事迹在《景德传灯录》卷九,择要如下:
福州大安禅师者,本州岛人也。姓陈氏。幼于黄檗山受业听习律乘,尝自念言:“我虽勤苦,而未闻玄极之理?”乃孤锡游方,将往洪州,路出上元,逢一老父,谓师曰:“师往南昌,当有所得。”师即造于百丈……自兹领旨,更不驰求。同参(灵)祐禅师,创居沩山也。师躬耕助道,及佑禅师归寂,众请接踵住持。……安在沩山三十来年,吃沩山饭、屙沩山屎,不学沩山禅,只看一头水牯牛。……师大化闽城二十余载。唐中和三年十月二十二日,归黄檗寺,示疾而终。塔于楞伽山,勅谥圆智禅师证真之塔。
宋代 “天下两黄檗”,一个是江西宜丰县西北部的黄岗乡黄檗村境内的黄檗山,原名鹫峰,是我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的临济宗的祖庭。山高林密,层峦叠嶂,飞瀑鸣泉,极称幽静。古迹主要有塔林、虎跑泉、龟石、飞瀑等,是赣西北著名的风景名胜。宜丰黄檗山是因黄檗山断际希运禅师在此修行,创立黄檗寺与临济宗而有名。
另一个是福建福清县的黄檗山,距县城西二十里的宏路驿,由驿而南,循金印铺,缘大壤而入,为清远里之黎湾。“黎湾即狮子、香炉二峰内,本邑叶文忠公有纪游亭于道左。亭西数武为下棋垄,垄之右为桑池园,接寺拱桥。踰桥数武即寺之旧山门也,历内桥为进寺之始。寺山故有黄檗,因以为名。”福清的黄檗寺据说是在唐贞元间,由正乾禅师为开山祖,继有断际希运禅师出家其中,厥后阐化江外,所住巨剎皆以“黄檗”称,为酷爱兹山幽邃故也。“诚禅门法苑、祖裔福基也。自唐迄今千有余载,正乾、断际而下诸师,或扬化他方,或韬光此土,隆替不一,未可悉数。”
《祖堂集》说大安禅师出家因缘与《景德传灯录》卷九相似,如福州西院和尚嗣百丈,师讳大安,福州福唐县人也。未睹行状,不知姓族。自少于黄蘗寺出家,乃至为僧。“本拟听习,因在洪州招提,偶闻行脚僧举百丈一二句玄机,似少省觉,从尔便造百丈。”《祖堂集》是最早出现的灯录,早于《景德传灯录》五十余年,故《景德传灯录》的记载应是来自于《祖堂集》,并在此基础上而衍伸展开,增加的内容主要百丈禅师与大安禅师两人关于禅法的机锋往来之对话。
福州大安禅师亦称大沩和尚,又称“懒庵“,系“沩山懒安,禅门三懶之一也,亦曰长庆大安禅师。”《景德传灯录》卷十一云:“盖(大安禅)师虽曾居长乐府之西院,没后二十余年,闽帅移招庆棱和尚来住西院,方奏长庆之额。”“长乐”现在是福州市长乐区。唐武德六年(623),从闽县析出,置新宁县,县治在敦素里平川上(今古槐镇),隶属于泉州(今福州)。同年,取“长安久乐”之义,改名长乐县。
中国佛教寺院格局沿袭传统建筑的中轴线布局,中间为主殿,一般为南北向,用来祭祀佛教尊神;两边是偏殿,为供菩萨与祖师,以及天龙八部等,一般为东西向。唐代以后,佛寺规模扩大,佛教建筑群分布在东西两侧有许多院落或小院,大的寺院可以二十四院,“西院”顾名思义为西边院或偏殿,如宁波阿育王寺住持理公,教观精修,慈悲逈蕴;“欲建藏经之阁以为法宝之区,暨法堂、禅堂、东院、西院等,持册而视不佞。”
唐咸通九年(868)年“沩山大安禅师领徒至,廉帅李景以书请开创城西怡山,王覇仙人上升之所,即今之西禅长庆寺也。”怡山,亦名云山、西禅山,位于福州市西南洪山。山麓有西禅寺,建于唐咸通间,五代后唐长兴中更名长庆寺,为福州五大禅林之一。大安禅师住“长乐府之西院”20年,是其法孙福州长庆惠棱禅师于唐乾符五年入闽中,谒西院访大安法师的弟子灵云禅师住持期间。又在天佑三年,受泉州刺史王延彬请,住招庆寺,再受请住长乐府之西院,朝廷赐寺额曰“长庆”。还可以通过大安禅师的弟子活动记载得到印证。例如泉州莆田县国欢崇福院慧日大师,福州侯官县人,前往神光灵观和尚及西院大安禅师所,吏不能禁。乾宁二年,文矩法师携一小青竹杖入西院法堂,大安遥见而笑曰:“入涅槃堂去,师应诺,轮竹杖而入。”福州福唐义忠县禅师,在武宗灭佛时,隐避三平山。宣宗恢复佛教,其所住海嵎竟绝玄侣,“后至西院大沩兴世,众中好事者十数人,往彼请而方转玄关。”福州乌石山灵观禅师(住本山薛老峰,亦云丁墓山,时称老观和尚)一日问西院安和尚:“此一片地堪着什么物?”安云:“好着个无相佛。”师云:“好片地被兄放不净。”南际和尚嗣石霜,闽王请住西院,奏紫衣,谥号本净大师无尘之塔。洞山问曹山:“近离什摩处?”对云:“近离闽中。”洞山云:“有什摩佛法因缘?”曹山答:“某甲问西院:‘如何是大人相?’”西院云:‘安三岁时则有。’”以上各说,皆是指向“闽中”地区的“西院”,说明大安禅师居住的就是长乐府西院,后改为长庆寺,“西院”也成为大安禅师的另一代号。
此外,僧传还载大随开山神照禅师游南方,“初见药山、道吾、云岩、先洞,次至岭外大沩和尚会下数载,食不至充,卧不求暖,清苦炼行,履操不群,大沩一见乃深器之。”神照禅师到岭外从大安和尚数载,《祖堂集》说:“灵树和尚嗣西院安禅师,在韶州。”大安禅师在岭外的时间是在唐咸通九年(868)之前,之后回到福建。唐中和三年(883)十月二十二日圆寂示寂于黄檗寺,塔于楞伽山,勅諡圓智禪師證真之塔。20年后,闽帅王延彬延请泉州招庆寺慧棱禅师于寺,朝廷赐额“长庆”,大安禅师因此被后人称为“长庆大安禅师”,并被《祖堂集》等书引用。《祖堂集》二十卷,成书于南唐保大十年(952),是在大安禅师圆寂60年后才编䉵的,故书中记载的岭外与韶州“西院安禅师”,应该是指大安禅师在长庆寺西院的称谓,并不代表西院在韶州灵树禅院。
大安禅师在福州黄檗出家,进入江西洪州(今南昌),又到沩山(今湖南宁乡)生活三十余年,最后大化闽城二十余载,可知他一生弘法六十年。早年在福建,中年在沩山,晚年回到福州,完成了一个生命运动圆圈,回到出生地的终点。
据灯录记载,大安禅师有六位或十一位弟子,如《联灯会要》卷一载南岳下第五世福州长庆大安禅师法嗣六人:益州大随法真禅师 韶州灵树如敏禅师 福州寿山师解禅师 福州灵云志勤禅师 台州浮江和尚 南台郑十三娘子。其中大部分弟子都是福建人,如:益州大随法真禅师,或云福州西院,亦曰长庆大安之子,百丈大智之孙。释如敏,闽人也。始见安禅师,遂盛化岭外,诚多异迹。福州灵云志勤禅师,本州岛长溪人也。初在沩山因桃华悟道。福州寿山师解禅师甞参洞山。山问:“阇黎生缘何处?”师曰:“和尚若实问,某甲即是闽中人也。”福州南台郑十三娘子,年十二,随师姑谒懒安。乡土观念在大安禅师身上留下很深的痕迹,弟子们也非常争气,成为一方高僧,如敏灵树禅师在韶州灵树禅院弘法,受到南汉王刘龑礼遇,奉为国师,又开发了文偃禅师,助力云门宗的创宗。
二、大安禅师之禅法
《宋高僧传》曰:“咸通之初,禅宗兴盛,风起于大沩也。”咸通九年大安禅师自沩山带着徒弟到福州,连帅李景让书请大安禅师开创怡山王(覇仙人)真君上升之地的西禅长庆寺。“连帅”是地方高级长官泛称,唐代多指观察使、按察使。李景让(约789年—约860年),字后己,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唐朝中期大臣、书法家。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进士,官至太子少保、分司东都,一度管理襄湘地区,卒赠太子太保,谥号“孝”。大安禅师得到唐代高官的礼请,确立了他在禅宗的重要地位,禅宗也在他的运作下,开始兴起。
大安禅师的师父是著名的百丈禅师。两人初次见面就开始机锋竣烈的往复问答。大安禅师礼问百丈禅师曰:“学人欲求识佛,何者即是?”百丈曰:“大似骑牛觅牛。”大安曰:“识后如何?”百丈曰:“如人骑牛至家。”大安曰:“未审始终如何保任?”百丈曰:“如牧牛人执杖视之,不令犯人苗稼。”大安自兹领旨,更不驰求。学禅犹如牧牛,百丈禅师告诉大安禅师学佛是在自己,不要向外寻觅,“骑牛觅牛”。当你找到了学佛路径时,就是“骑牛至家”。要保持学佛状态,如同在放牛时手执牛鞭,牢牢看住牛,不让牛吃庄稼。大安禅师从此学到如何学禅的方法,并把它贯穿到一生学佛过程中。他在沩山生活三十年,吃沩山饭,屙沩山屎,不学沩山禅,只看一头水牯牛,“若落路入草便牵出,若犯人苗稼即鞭挞调伏,既久可怜生受人言语,如今变作个露地白牛常在面前,终日露逈逈地,趁亦不去也。”初时牛不听话,擅自跑入草地,就要把它牵出来;若是去吃庄稼,就要用皮鞭调校让它记住教训。大安禅师手捉把牛之“牛”,是学佛那颗不安分的“心”,学佛坐禅就是要肥不安分的“心”给驯服,让它变得安分与听话,到了这个境界时,那颗“心”就像高贵的白牛每天优哉闲走,赶都赶不走。
沩山灵祐禅师是福州长溪(福建省)人,百丈怀海禅师弟子,大安禅师的师兄弟,但是两人更多的是亦师亦友关系。灵祐禅师俗姓赵,十五岁从建善寺法常(一作法恒)出家,于杭州龙兴寺受具足戒,唐宪宗元和(806~820)末年,奉怀海师命,在沩山弘扬禅风,山民感念其德,集资建同庆寺。相国裴休闻道,大扬声誉,致使学侣云集,敷扬宗风达四十年之久,世称沩山灵祐。大中七年示寂,世寿八十三,谥“大圆禅师”,著有《潭州沩山灵祐禅师语录》一卷、《沩山警策》一卷等。是禅宗五家之一沩仰宗的创立者。
大安禅师到沩山跟随灵祐禅师几十年,陪伴在师兄身边躬耕助道,深得信任。灵祐禅师圆寂,寺院僧众请大安禅师接踵住持。大安禅师上堂云:“汝诸人总来就安,求觅什么?若欲作佛,汝自是佛,而却傍家走,怱怱如渴鹿趁阳焰,何时得相应去?阿尔欲作佛,但无如许多颠倒攀缘、妄想恶觉、垢欲不净众生之心,则汝便是初心正觉佛,更向何处别讨所以?”“汝自是佛”是佛教中国化的最著名的表现,成佛作祖是禅宗追求的最高境界之一,发现那颗“颠倒攀缘、妄想恶觉、垢欲不净”的众生之心,就是禅师修心的第一步,获得“初心正觉佛”的境界,所以求佛还是要求自己,不能向外求觅。大安禅师在沩山除了修行迁牛驯牛禅法之外,在理论上就是宣传百丈禅师的教说,要人寻觅“自是佛”,更重要的是寻觅“自心净”,远离颠倒妄想的“不净众生之心”。他批评那些“傍家走”的邪行,指出这些人总是像匆匆干渴的鹿见到在日光下浮尘呈现的似水如雾的虚幻景像,因而得不到解脱。大安禅师又说:“汝诸人各自有无价大宝,从眼门放光照山河大地,耳门放光领釆一切善恶音响,六门昼夜常放光明,亦名放光三昧。汝自不识,取影在四大身中,内外扶持,不教倾侧,如人负重担从独木桥上过,亦不教失脚。且是什么物?任持便得?如是汝若觅豪发即不见,故志公和尚云:‘内外追寻觅总无,境上施为浑大有。’”“无价大宝”仍是在各人心中自藏的“自是佛”,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虽然分别含有不同功能,但是放光三昧是通用六根的。人们不知道,众生之身是地、水、火、风外四大和骨、血、温(度)、气(息)内四大缘合后而出现的。人之所以能够挑担过独木桥而不滑倒,依靠的是定力,这是看不见的力量,所以志公和尚才会说:“内外寻觅总是在‘无’的情况,在境上的用功则浑时大有。”总之成佛在自己,即心即佛,不必外觅。
菩提达摩在少林寺使用“藉教悟宗”的安心法门创立禅宗,提倡“深信凡圣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覆不能显了”的“二入四行”法门。这是让人找回自己那颗被尘世遮弊的本心,通过时时勤揩拭的方法,去掉外面的灰尘,露出本有光芒。达摩说:“诸佛法印,匪从人得。”二祖慧可慧向达摩深深一拜,达摩告诉他:“汝得吾髓。”因为慧可掌握了达摩禅法的精髓。禅是不可用语言表述的,只能用心来接受,达摩禅是以心传心的禅法。大安禅师接受祖师教导,弘扬“自是佛”,强调自心施为。有人问大安禅师:“一切施为是法身用,如何是法身?”禅师云:“一切施为是法身用。”又问:“离却五蕴,如何是本来身?”禅师云:“地、水、火、风、受、想、行、识。”再问:“遮(这)个是五蕴。”禅师云:“遮个异五蕴。”再问:“此阴已谢,彼阴未生时如何?”禅师云:“此阴未谢,那个是大德?”再问云:“不会。”禅师云:“若会此阴,便明彼阴。”再问:“大用现前,不存轨则时如何?”禅师云:“汝用得但用。”“法身”“报身”“化身”是佛教三身。“法身”代表诸佛所证的真如法性之身,即是最后成佛之身,是为“大用”。大安禅师与僧人的对话,突显了“法身为用”境界。按佛教的教义,眼、耳、鼻、舌、身无非是五个独立部件而已,与体内的地、水、火、风内四大缘合后,缘生成受、想、行、识之不同功能,方能成身,到了此时,这个“五蘊”已不能称之为“五蘊”,而是缘合为“身蕴”,所以大安禅师称为“异五蘊”。“身蘊”结束,五蕴已散,也不存在“彼阴”,故大安禅师认为在“大用现前”的情况下不存在轨则(规则),想用就用。那位僧人听了他的话以后,顿出茅塞,袒出胳膊,绕禅师三圈,表示敬意。
大安禅师的禅法多变,不拘一格,以启发僧人觉悟,坚持自性自悟为终期,其中也不乏临济宗大机大用的机锋竣烈禅法。他鼓励僧人“向上事何不道取?”听者拟开口,禅师便打,云:“遮野狐精出去。”百丈禅师升座,常有一老人听法,因为错对学人一转语,不落因果,而堕野狐身,倚墙贴壁,送人堕坑落堑。百丈禅师代一转语,施无畏辩,轻轻拨转,不昧因果,老人言下大悟。据实而论,“不落因果是拨无断见,不昧因果是随流得妙。”成佛境界是向上一事,由自心自度而定,但听话的僧人因为断见仍存,还想开口辩问,所以禅师便打,骂他是“张眉弩眼强作主宰,总没交涉”的野狐精见解。
住山是出家人的本色。佛经说:“乐住山林,无争竞故;不处愦闹,离恶友故;深求诸法,决定依于第一义故;求于智慧,通达真实诸法相故;求于空法,所行正故;求于远离,永寂灭故。”对出家人言,“汝今已断一切系缚,安住山林,如大龙象自在无碍。”住山是佛教的自由生活体现,“一等住山真快活,不分白月與清風”,有僧人上法堂,顾视东西不见大安禅师,乃云:“好个法堂,只是无人。”这时禅师从门里出来说:“作么?”僧人无对。佛教菩萨有四大藏,第四藏是“不放逸乐住山林。”法堂无人,只是假像,不能说禅师不在,故说法堂无人者面对禅师的出现而无语相对。
雪峰禅师入山采得一根形状似蛇的树枝,在背上题字云:“本自天然,不假雕琢,寄来与师。”大安禅师收到树枝后,云:“本色住山人,且无刀斧痕。”蛇状的树枝本系天然,与住山的僧人一样,都是本色生活的反映。雪峰禅师把蛇状树枝送给大安禅师,就是提示他住山的生活是本色天然的,不用去雕琢,修禅也是如是。大安禅师理解雪峰禅师的意思,特地告诉雪峰禅师,我们住山的僧人,都是天然朴实的,没有任何被刀斧雕琢的痕迹。雪峰与大安二禅师的木蛇公案,对后人影响很大,有人指出:“盖人与含灵,本色容威。本,非生非佛,非摩诃般若光。古人所谓‘本色住山人,了无刀斧痕’,即临济所谓无依道人,是诸佛之母。若悟无依,佛亦无得,即六祖所谓本来无一物,亦即老僧所谓举目了然,不假思议者。”“本色”既是本初的众生之“灵”,也是众佛的来源之一,它不得不依,不以而显,但是又可以觉知,是佛教哲学里面值得讨论的感性问题,疎山禅师就仿照这个故事,想要拿一枝蛇形树枝去见沩山禅师。无准师范禅师说“本色住山人”寓意太干净了,是故“点检将来,也是无风起浪。”而“木蛇”是木,不是蛇,雪峰禅师的好意,实为“无端与佗安足,返不得为蛇。”如同无刀斧痕,“要且瞒人眼不得”,一眼被人看穿,无从值得山僧去辩白。
三、结 语
六祖之后的禅宗,现存的记述仍然很乱,很多学者的禅宗史研究里面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这时期历史,但是对众多的禅僧研究还很不够,像大安这类的僧师研究者不多矣。作为马祖道一名下的一位出色禅师,大安颇有特别的经历,使我们对中古禅宗有了进一步认识。
古人评价大安禅师的禅法,“汝自不識取影在四大身中,內外扶持不教傾側,如人負重擔從獨木橋上過,亦不教失脚,且是什麼物任持便得?如是汝若覓豪髮即不見,故誌公和尚云:‘內外追尋覓總無,境上施為渾大有。’”大安禅师是在禅宗上升期时成长起来的禅宗祖师。黄檗希运禅师的影响力,促使临济义玄创立了禅宗。临济禅的最大特点是机锋峻严,方法辛辣,夺人夺境,有权有实,有照有用,其重点是要行者取影自身,不受内外影响,在境上用功,方有大的成就。牧牛则是临济禅师们最受施用的禅法譬喻之一。大安禅师吸收前贤的思想,根据自己的经历并与当地的文化结合,发展了受牧牛影响后的禅法,将临济的截断思维,打牛牧牛,摘鼻拽回,變成露地白牛的管理群牛的放牛经验,纳入了自己的禅法之中,强调参禅把定不放松的重要性,“諸人長說著精采,不可說禪時便有道理。洗菜作務時便無知也,如雞抱卵,若是一刻拋離暖氣,不成種子。如今萬境森羅,六根煩動,略失照顧,便致喪身失命,不是小事也。”后人著《懶安禪師贊》云:“識得牛兒 驀劄歸欄 不犯苗稼 真個懶安 突出閩城二十載 占人田地太無端”。这段赞语点出了大安禅师禅法的特点,因此他才受到人们的尊敬,在长庆寺建立的自己的地位。
大安禅师在福州长庆寺西院走过了一生的行禅的轮回,为正在上升的禅宗增添了一些丰富的内容,他不仅理论上有所建树,而且在传承宗脉上也做出了贡献,并且对后人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如今他生前所在的黄檗寺已经全面复兴,定明禅师正在带领全寺的僧众与护法居士走上新途,我们相信未这座寺院会想过去的祖师一样,再次焕发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