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临济宗天童系的传承略析


明末清初临济宗天童系的传承略析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纪华传

 

    晚明至清初,禅宗呈现复兴之势。此时的禅宗延续明中叶以来的风格,表现出强烈的山林佛教特征,然其法脉传承仍以临济宗和曹洞宗为主。明清鼎革之际,临济宗以密云圆悟所创的的天童系和天隐圆修所创的的磬山系为主要传承法脉,曹洞宗则以无明慧经所创的云门系和湛然圆澄所创的寿昌系为代表。清中期之前,天童系的影响要远远超过磬山系,至雍正之后,天隐圆修、玉琳通琇的磬山系一支逐渐崛起,至清末,金山禅寺、高旻禅寺、天宁禅寺均属此法脉,而以天童禅寺为主要传法寺院的天童系则渐趋衰落。除此之外,天童一系通过圆悟的弟子破山海明在云贵川渝传承至今。

    天童系兴起于明末,法脉源自临济宗,因创始人密云圆悟晚年住宁波天童山而得名。此派兴起于浙江、江苏和福建一带的丛林,在顺治、康熙年间涌现出众多著名的传法宗师,活动区域逐步遍及全国各地,并且远传日本。圆悟一生剃度弟子二百多人,嗣法弟子有十二位:汉月法藏、五峰如学、破山海明、费隐通容、石车通乘、朝宗通忍、万如通微、木陈道忞、石奇通云、牧云通门、浮石通贤、林野通奇。天童系传到日本的是费隐通容的弟子隐元隆琦,开创了日本的黄檗宗

 

    一、密云圆悟与天童系之盛兴

 

    圆悟(1566-1642),号密云,宜兴人。出身贫寒,不喜读书。26岁,“阅《六祖坛经》,始慕宗门。”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三十岁时圆悟到常州龙池山参见临济宗师幻有正传,依之出家,正传以其“学道勇锐,志期彻悟”,故为他取法名为“圆悟”。随侍二十余年,正传常以机锋问答启发他。万历三十三年(1605)冬,终得勘验与印证。万历三十九年(1611),正式接受“衣拂”,成为嗣法弟子。自万历四十五年(1617)开始,先后住持常州龙池山禹门禅院、天台山通玄禅寺、金粟山广慧寺,福州黄檗山万福禅寺、明州阿育王寺、宁波天童寺等六处寺院,在江苏、浙江、福建佛教界和社会各阶层产生很大影响。所居之处,有“众盈千指”“众满万指”之说。吴、越、闽、楚的名公钜儒,或晨夕随侍,或尺素相通,或邂逅咨请;仰其德的宗藩勋戚,怀香参扣。北方齐、鲁、燕、赵以及殊方异域之士,也不乏问道参禅者。圆悟“操履严峻,有古尊宿之风”,四十载所传禅法,坚持“棒喝交驰”的祖师禅风,以“祖师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主旨。他也鼓励禅僧研究公案,虽然常有“拈古”“颂古”“代古”“别古”等文字禅的内容,但其传禅方式则唯“以一条白棒当头直指”,目的在于让参禅者“向棒头拂着处豁开正眼,彻见自家境界,不从他得。”圆悟以棒喝为启悟正途,精简所有修习层次、阶段,继承了唐末山林禅风,也影响了众多弟子。圆悟与明廷始终保持一定距离,崇祯十四年(1641),朝廷斋香赐紫,命他住持金陵报恩寺。他以年迈为由固辞,有“老不奉诏、朝廷慕之”的传说,事实上,这时的明王朝已经危在旦夕了,关于他的言行,有道忞编的《密云禅师语录》十二卷,有他批评弟子法藏的《辟妄救略说》十卷。圆悟的法脉以木陈道吝、汉月法藏、费隐通容与破山海明四位主要弟子的传承派系为代表。

 

    二、圆悟主要嗣法弟子

 

    法藏(1573-1635),字汉月,号于密,晚改天山,俗姓苏,今江苏无锡人,出身于儒学世家,少年时代受过良好的教育。15岁,辞亲于德庆院学法。19岁,剃发出家。30岁,“闭关看‘万法归一,一归何处’,昼夜不放参。”46岁时,法藏已声望日隆,“四方来学益众,提唱无虚日”,但他因无师承,而“不正席,不升座”天启四年(1624),法藏到金粟山广慧寺谒请当时临济正嫡圆悟,圆悟立即授其临济源流,并赐为首座。但法藏却与之争论临济宗旨,圆悟所答令法藏十分不满,法藏毅然辞去圆悟所授予的临济源流。后来二人又有书信讨论,仍无果,但“悬而不决的法嗣关系令汉月难以为继。”天启六年(1626),法藏遣弟子以书信询问圆悟,“请纳为临济法嗣,但同时也请密云‘容其玄要之法’,希望获得密云的首肯”,圆悟应之。同年冬,圆悟遣专使送法衣至法藏处,法藏正式成为圆悟的门徒。至此,圆悟与法藏虽然通过付法确立了形式上的师徒关系,但二人禅思想师承伦理、威音圆相、五家宗旨、接引风格等方面仍存在着严重分歧。法藏因提唱《智证传》,并著《智证传提语》《五宗原》而招来圆悟一系的反感,崇祯七年(1634)圆悟著《辟妄七书》与之辩论,第二年法藏圆寂。崇祯九年(1636),圆悟又著《辟妄三录》批判法藏,据说圆悟的弟子木陈道忞也撰有《五宗辟》对法藏予以斥责,法藏弟子潭吉弘忍遂著《五宗救》维护师说。次年,弘忍圆寂,圆悟又著《辟妄救略说》全面批驳法藏师徒。崇祯十二年(1639),圆悟应众人之请消释了两系的论争。此后,两系之间虽仍有余波荡漾,但矛盾渐趋缓和。清初,雍正帝又重提此事,著《拣魔辨异录》批驳法藏,并以皇权之尊下令禁断法藏一系的传承。至此,圆悟与法藏一系的纷争彻底结束。圆悟与法藏皆为晚明禅门巨擘,圆悟以“棒喝禅”接引学人,威名大震,时人言“临济再世”;法藏禅法以“看话禅”为圭臬,时人谓之“汾州再世”后世三峰系高僧祥符纪荫编《宗统编年》时对二人的论争做了评价,他认为圆悟与法藏对宏振临济宗皆有贡献,二人并无根本分歧,只是各有偏重。圆悟高扬棒喝禅,“以起临济之广大”;法藏高扬宗旨,“以尽临济之精微”。二人“以逆为用”是致广大而尽精微的互补关系。纪荫此论,可谓平实公允,堪为圆悟、法藏禅思想之争的定论。

    破山海明是清初临济宗天童系密云圆悟最主要的传人之一,字破山、懒愚,号旭东,四川顺庆府大竹县人,俗姓蹇,生于明万历二十五年正月二十一日(159738日),卒于清康熙五年三月十六日(1666419日)。万历四十三年(1615),至本郡佛恩寺,依大持律师出家。自明天启二年(1622)起前后四年时间,游历江南禅宗丛林,参学于憨山德清、无异元来、湛然圆澄、雪峤圆信、密云圆悟等。崇祯元年(1627),受圆悟付法,成为其嗣法弟子。崇祯二年(1629),出任嘉禾东塔广福禅寺住持。崇祯六年(1633)返巴蜀,应请住持梁山县万峰山太平禅寺。此后三十余年,一直传禅于巴蜀地区,前后住持的寺院有:梁山县万峰山太平禅寺、梁山中庆禅寺、开县凤凰山栖灵禅寺、顺庆府渠县祥符禅寺、顺庆府大竹县无际禅寺、泸州江安县蟠龙禅寺、夔州府开县大宁禅寺、大竹县佛恩禅寺、开县龙城山紫云禅寺、开县鸦城山栖凤禅院、夔州府万县太白岩万福寺、夔州府梁山县金城禅寺、夔州府梁山县双桂福国禅院及天祐寺等,共住持寺院十五所。海明前后“剃度弟子印开等凡百余人,嗣法弟子八十七人,南北分化,各振家声。或辅弼丛林,深养厚蓄;或诱一郡;或导一国;或居止不定,诃佛骂祖。虽未付授而昭昭然大有光明者,又未可枚举也。”著名者有丈雪通醉、象崖性挺和莲月印正等,直传弟子分布于川、滇、黔、鄂等地,像重庆双桂堂、华岩寺,成都宝光寺、文殊院,峨眉山万年寺、伏虎寺等名刹,都有海明或者其后继者活动。“西来一宗,自天童(指密云圆悟)中兴,济上儿孙遍天下,可谓盛矣。然未有如双桂(指破山海明)之尤超于诸方也。”故海明于巴蜀佛教乃至西南佛教的影响,罕有相媲美者。

    木陈道忞1596—1674),广东潮阳人,俗姓林,字木陈,号山翁、梦隐。始修儒学,仕宦后,读佛典,遂依庐山开先寺若昧智明剃发。后以父母执意,还俗成婚,举一子,二十七岁再度剃发,从憨山德清受具足戒。自明崇祯元年(1628)始十四年间,道忞始终师从密云圆悟,并多年掌记室,故圆悟在各地的语录都是他记录。崇祯十五年(1642),圆悟逝世,道忞以嗣法弟子身份继住天童寺。清顺治三年(1646)后十余年间,历住明州慈溪五磊山灵峰禅寺、越州云门寺,台州广润寺、越州大能仁禅寺、湖州道场山护圣万寿寺、山东青州法庆寺。顺治十四年,再返天童山,故有“七坐名坊,八扬大法”之誉。讲解公案,机语问答,行棒行喝,垂代颂古等,是其在各处寺院弘教传禅的主要内容和启悟参禅学僧的重要方式。

 

    三、费隐通容隐元隆琦

 

    费隐通容(1593-1661)是密云圆悟主要嗣法弟子之一。通容一系主要在福建活动。自明崇祯六年(1632)开始,二十九年之间,通容历住黄檗万福禅寺(在今福建福清县),建宁府(治所在今建瓯)建安县莲峰院、法通寺、金粟广慧寺、天童寺,松江府(治所在今四川松潘)超果寺,杭州径山寺、维摩寺、尧峰寺,浙江石门福严寺等十处寺院。通容继承圆悟禅法,倡导机锋棒喝,认为“欲作临济儿孙,要在机用现前,才见入门,便与热喝,更若如何,直为痛拳,使人赤脱脱绝无依倚。”主张“当阳直指,不开歧路,截断廉纤,唯以衲僧本分举扬”。生平“每见诸方有乖法门者,痛与弹斥,不避怨嫌。”通容反对曹洞宗《五灯续略》中所列禅宗系谱,著《五灯严统》重新厘定;驳斥法藏的著作和理论,称其有违于“单传直指”的禅门宗旨,维护圆悟的权威。付法弟子有隐元隆琦等六十四人。《径山费隐和尚纪年录》卷下所列稽首刊行此书的嗣法门人有隆琦、行玑、行弥等53人。弟子中出生于福建并在当地传禅者居多。其中,亘信行弥(1603—1659)传禅于闽南,其弟子有如幻超弘和南山超元等人,分别住持福州和泉州一带的寺院。

    隐元隆琦(15921673)是费隐通容的主要弟子,他把临济宗天童系传到了日本。隆琦是福建福清人,俗姓林。二十八岁出家后,长期游学南北各地,听讲《涅槃》《法华》和《楞严》等经,曾慕名求学于圆悟,不久投到通容门下。崇祯十年(1637)应请住持黄檗山万福禅寺,清顺治元年(1644)住持崇德县福岩禅寺。第二年住持长乐龙泉禅寺。住持寺院十年之后,身边常有僧众满三千人。顺治九年(1652),通容闻隆琦欲赴扶桑弘教,念重溟深阻,作书劝止。顺治十一年(1654),应日本长崎僧人之请,隆琦顺利渡海到达日本,先后在长琦、江户和京都等地传禅,受到下层民众和僧人的欢迎,也得到官方的支持。隆琦在京都北宇治受赐的太和山土地上建佛寺,仍名黄檗山万福寺,以表示仰报佛恩,常念祖庭有古山之恩,由此开创了日本的黄檗宗。隆琦1673年卒于日本,著有《云涛集》一卷,海宁等编有《隐元禅师语录》十六卷。隆琦并不反对禅僧学习经典,认为:“经中实乃径路,直示人要,行则到家矣,不行,听到驴年亦无益。”在教禅关系方面,他主张最终要落实到禅行上。隆琦坚持禅宗的唯心净土说,以心的染净作为衡量净土世界的标准:“念不净不往极乐,心不染不来娑婆,娑婆极乐,只在当人心念染净之间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