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究院 江静
独立性易(1596—1672),本名戴观胤,后更名戴笠,字曼公,浙江杭州人。“博学能诗,兼工篆隶,不欲以儒术行显,乃潜究《素问》诸书,悬壶濮里” ,无意科举仕途,顺治元年(1644)隐居语溪(今浙江省桐乡县),以行医谋生。顺治十年(1653)八月,随同友人从广东番禺乘商船赴日,一行人抵达长崎后,独立性易因通晓医术,获准居留长崎,寄居在早他赴日的杭州医生陈明德(后改名颖川入德)宅邸。日本承应三年(1654),皈依当年东渡日本的隐元隆琦,削发为僧,改名性易,字独立。日本万治元年(1658)九月,性易随侍隐元前往江户。次年二月归抵长崎,闲居兴福寺幻寄山房。宽文三年(1663)三月八日,长崎遭遇大火,兴福寺亦被焚毁,性易初躲至弟子深见玄岱家中,后退居海上船中避难。此后居无定所,决定改以行医为业。宽文十二年(1672)三月,性易长孙戴善抵达长崎,十一月,在崇福寺辞世。
独立性易对日本社会及中日文化交流的贡献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性易在赴日之前,就钻研《素问》等经典医书,师承名医龚应贤,悬壶济世,治病救人。东渡日本之后,他也长期坚持救死扶伤。兹据徐兴庆编《独立年谱》列举几则事例如下:日本万治元年(1658),性易在江户为侨居日本的江西人五云子看诊;宽文四年(1664)至九年,性易先后四次为岩国(今山口县岩国市)领主吉川广正及其子吉川广嘉诊治,不仅治好了吉川广嘉的病,还促成了岩国锦带桥的建造;宽文四年八月,途经山口县长门,为吉川广嘉的妹婿毛利就信看诊,留下药剂后离去;宽文四年十二月,应长崎奉行岛田忠政之请,前往筑前为福冈藩士奥田善左卫门看诊;宽文七年六月,自岩国前往肥前为佐贺藩主锅岛光茂这母亲看诊;同年八月,赴小仓为藩主小笠原忠真看诊。
性易还将治痘之法传入日本。长崎一带曾有痘疮(天花)流行,日本医者无人可治,性易运用所习治痘之法以及多年行医经验,对于患者一律不论贵贱、悉心诊治,抑制了长崎痘疮的扩散。性易不仅从事医学实践,还著书立说,完成了《痘疹治术传》《妇人治痘传》《痘科键口诀方论》《痘症百死行状传》《逗疹辑要方》等九种治痘著作,对于痘疮症状、痘疮类别、治痘之法等进行了十分详细的说明,与后来从清朝传入的牛痘之法共同填补了日本国内痘诊之法的空白,也为其后西方种痘之法在日本的普及与运用奠定了基础。
性易还为日本培养了一批杰出的医者,如佐伯玄东、深见玄岱、北川友松、池田正直等。特别是池田正直及其后人,继承并发展了性易的痘学,其中幕府医师池田瑞仙(1734—1816)精通痘学,出任医学馆教授并著有《痘科弁要》《痘诊戒草》等,是当时首屈一指的治痘专家。
独立性易于十六岁时开始接触书道,赴日之前,熟谙篆书、隶书、楷书和 行书。赴日后,也积极从事书法创作。江户前期的儒学者宇都宫遯庵(1633—1709)评价性易草、篆、隶皆通,尤以草书见长,笔法精妙自成风格。性易的弟子深见玄岱在《明独立易禅师碑铭并序》中评价性易“至如书法,正峰逼古,神气含光,获其片纸只字,珍袭犹如钟王墨迹,盖亦绝品也”。石村喜英认为性易的书风在继承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传统的同时,向怀素学习之处颇多,形成了革新保守倾向的独特风格。温志拔认为,“(性易)楷书直取魏晋六朝的钟繇、智永以及唐初虞世南之法,气韵端庄秀美,结构严谨平实,运笔简易不张扬,同时又具有隶书的蝉头燕尾痕迹,多用枯淡墨法,在晋唐风格之中更添古拙自然之气,完全不同于宋人楷法的飘逸奔放。性易的小楷,特别受到楷书钟繇楷书的影响,楷书的自如秀美中透露着隶书的古朴典重”。
性易在书法创作的同时还致力于书法教育,写下其代表性著作《书论》。“全书分六章,包括《自叙》《斯文大本》《六义原本》《书法原本》《自跋》《再跋》等,内容涉及书法起源、书法史、书道精神、技法理论、风格评论以及具体书写要诀等。其作可谓体系完整严密,论述细致周到,是明清之际乃至传统书法理论史上的重要著作”。温志拔认为,《书论》强调书法文字之学,应该是对天道人心的表现,这是书法艺术的灵魂根本;性易一方面认可书之为道要用之挥洒,托之性情,聊自寄以遣兴,另一方面,强调学书应当严格地从字学开始,然后再广泛学习历代篆、隶、真、行草,种种书家名帖,手摹心仿;特别指出书法当以秦汉、晋唐为上,批评明代以宋元为尚的书风。
江户幕府奖励儒学,汉学风潮再度兴起,因此推动了“唐样”书风在日本的发展,隐元、木庵、即非等形成的“黄檗三笔”就是这一时期传入日本的中国书法的代表,“黄檗三笔”崇尚宋元风格,具有明显的文人书法尚意特征,对江户时代的日本书坛产生了重要影响,性易的书法受其复古重法的书学观念的影响,表现出更为明显的晋唐之风。东渡后,性易也从事书法教学。江户时代的著名书法家深见玄岱(1649—1722)和北岛雪山(1637—1698)皆曾跟随性易学习书法。据《先哲丛谈续编》记载,“雪山始学书于西湖戴曼公,得立德法,尽弃旧习也”。性易的书法“传之于北岛雪山及高天漪。雪山传之于细井广泽,天漪传之男颐斋,颐斋传之于泽田东江。而后广泽、东江虽有异论,至其执管五法、把笔三腕、拨镫等说,皆渊源于曼公之所接受”;“特别是到了泽田东江(1732—1796)一代,性易所推重的晋唐书法理论和书风精神,形成了更为自觉的理论表述和书法实践,最终发展出‘东江流’一派的日本江户书道流派”。
性易的造诣及对人才的培养不仅限于书法,也涉及篆刻。江户时代初期篆刻分为今体派、古体派和水户派等,性易是今体派的代表人物,今体派由于颇具明人趣味,样式华美,广受欢迎,发展迅速。
《桐乡县志》称性易“博学能诗”,其青年时代便以诗文闻名,东渡日本后,近二十年间留下大量作品,2000年,台湾大学徐兴庆教授将分散在日本各处的性易史料,整理成《天闲老人独立性易全集》在台湾正式出版,我们因此得以了解其诗文创作的基本情况。
徐兴庆将独立的诗文作品分为文稿、往来诗书、诗篇、书迹墨札、抄本等共五类。在其二十四篇的文稿作品中,除了前面介绍的《书论》,《千载一会》记录了性易与朱舜水、安东省庵之间的往来事迹,描述了三人真挚而深厚的友谊,《官邸正门更改方位事宜》则是就岩国城更改正门一事提供的建议。
性易在日期间与顺治十六年赴日的朱舜水(1600—1682)、筑后国(今福冈县南部)出身的儒臣安东省庵(1622—1701)、岩国领主吉川父子、妙心寺竺印祖门等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书信往来频繁,现存信函多达57篇。性易留下的诗篇数量最多,共计111篇,多为感怀诗、山水诗、赠别诗。其中《次少陵秋兴八首有引》深表亡国之痛;《百无由处》《桃李故园》《偶次秋兴八首有引》等表达自身未知前路、漂浮不定之情感;《富士山聊句有引》描写富士山的秀丽景致;《西湖怀感三十韵》《一峰双咏 附西湖感怀草》等怀念西湖的古今。书迹墨札分为古诗偈语、字帖、额字聊句两类。抄本有藤田保编《独立遗事》《独立遗藻》,现藏于独立征古馆。
独立性易在日居留的近二十年,以其在医学、书法、篆刻、文学等领域的突出成就,为日本医学及江户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