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黄檗禅文化论坛论文
黄檗宗华裔高僧铁心道胖禅师的功德
黄檗书院 李斗石
[摘要]出自日本长崎华裔的黄檗宗高僧铁心道胖禅师,是木庵禅师的嗣法弟子,是长崎圣福寺开山住持,黄檗宗紫云下派创始人。他不仅是黄檗宗的高僧,也是中华文化的传承人。隐元禅师等黄檗高僧东渡,教化了几乎所有长崎华人,唐通事等长崎华人及其华裔的上层人物获赐法名,成为在家修行的居士,而铁心道胖禅师却少年剃度,入黄檗宗佛门,走上了漫长的开悟修行之路,得到木庵禅师的印可。铁心道胖禅师的经历,从侧面反映了黄檗宗对长崎华人世界的影响。
[关键词]黄檗宗 长崎华裔 铁心道胖
图1. 铁心道胖禅师的画像
(摘自《黄檗宗大本山万福寺历代住持集》)
长崎华人和唐通事参与过邀请隐元禅师的活动,他们也是请法功臣之一。隐元禅师东渡前,华人和唐通事是作为长崎三福寺的檀越,全力支持和拥护隐元禅师东渡。大师东渡后,轰动了长崎华人世界,他们悉数皈依于隐元禅师的门下,争相邀请大师住各自所属的寺院,甚至有的弃俗成僧半路出家,个别华人唐通事的后裔剃度入黄檗宗的佛门。在木庵禅师四十几位嗣法弟子中,有一位华裔高僧,他就是铁心道胖禅师。铁心禅师属于隐元禅师的法孙。
一、长崎华人后裔陈道胖
黄檗三祖东渡的十七世纪五十年代后半期,长崎大约有一万华人定居。他们按照中国地域划分为三江帮、泉漳帮和福州帮。各帮为了保护帮内的华人,各自创建了佛教寺院,分别是东明山兴福寺、分紫山福济寺和圣寿山崇福寺。来自漳州府龙溪县的陈潜明(?-1632),自然属于泉漳帮,福济寺的檀家,是《长崎实录大成》记载的35名住宅唐人之一。陈潜明于日本元和年间(1615-1624),也就是青壮年时期,从福建省南部的龙溪县(现漳州市龙海区),只身渡航来到长崎,身份是商人。他在长崎经商,生意比较顺利,积攒了一些财富。陈潜明在长崎,有一个同乡生意伙伴,叫陈纯朴。他们一起做船宿生意,主要业务是接待渡航而来的华商。所谓船宿就是私人旅馆。
图2.松月院(铁心禅师的生母)的画像-摘自《长崎市史(地志编佛寺部下)》
不久,陈潜明结识当地日本西村家的大家闺秀,也许为了确保生意上的便利,很快决定结婚,这样顺利获取了住宅唐人的身份。当时长崎当局要华人归化者改姓,因陈潜明夫人姓西村,自然随其姓。西村氏(1603-1671),法名松月院性正。西村家是武士世家,江户初期没落,所以到处流浪,最后流落到长崎定居。西村氏作为武士家庭的大家闺秀,有文化,笃信菩萨,对人和蔼,具有慈悲心,从其画像上看容貌应天生丽质,婚后又是贤妻良母,是位有品味、有气度、有毅力的妇人。陈潜明与西村氏婚后,生有一男一女,于1631年出生的长子,就是后来的唐通事陈道秀,可惜不久陈潜明留下孤儿寡母离开了人世。西村氏家里失去顶梁柱,连生活都很难维持。作为同乡的陈淳朴,看在眼里,很是不安,经常到西村氏家关照,一来二去,与松月院产生好感。陈潜明离世两年后,西村氏改嫁,其实陈淳朴入赘到西村家。陈淳朴经济上不如陈潜明富有,也没有取得住宅唐人的资格,但他的家庭背景好,他家原来是漳州的一个巨族,先祖曾经是宋朝宰相。他们之间也生有一男一女,1641年出生的次子,叫陈道胖,也就是后来的黄檗宗高僧铁心道胖。1642年,结婚八年后,陈淳朴离世,西村氏又遭到噩运,此时长子道秀12岁,次子道胖两岁。西村氏是个坚强的妇人,咬紧牙关接管船宿,艰难地经营,勉强维持家计。但她没有放弃对子女的教育,受到两位华人丈夫的影响,注重对两个儿子的华语与儒学教育。长子道秀“幼入孔门,勤学儒业,审译唐语”。懂事的道秀在读书之余,帮助母亲料理家务,成年后接管船宿。1636年开始,幕府调整对华贸易政策,限制唐船数量,也限制华人经营的船宿的经营权,渡来华商由船宿接待,改为官办的“指宿”接待。这样自然影响到船宿的生意,船宿逐渐倒闭了。这对西村氏一家来说,带来了雪上加霜般的打击。为了解决船宿经营者的再就业问题,长崎奉行设置内通事小头职位,1666年任命首批7个内通事小头,其中有陈道秀的名字。此时陈道秀36岁。这样以来,西村家的生活有了着落。陈道秀在母亲严厉的家教下不断成长,具备良好的日汉双语能力。1673年,43岁时破格提拔为正式的唐通事——小通事,获得5人扶持米。从待遇低廉的内通事小头,没有经历稽古通事这一基础环节,一跃成为正式的小通事,这在当时长崎华人世界里,就算很大的出息。在西村家里,父亲早逝,自然长兄为父,道秀承担家长的义务,十分疼爱异父同母的弟弟道胖,他的为人和儒学素养自然影响到儿童时期的道胖。
道胖儿时十分乖巧,聪明伶俐,记性好,为人很谦虚,在别人面前从来不炫耀自己的小才华。道胖虽然幼年失父,由母亲一人养育,但身体发育良好,个头高大。他与众不同,不爱玩耍,一有空就读书,生来不食肉,不愿闻蒜、韭菜等带异味刺激的蔬菜,他的佛性可以说是与生俱来。在本应顽皮的童年,不找玩伴,却喜欢接触和尚,经常到寺院玩。在家母亲菩萨般慈悲,年长十岁的哥哥又好学。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道胖受到影响,不仅会讲日语,还会说华语。八岁那年(1648年),母亲为道胖请来自闽南一带的王心谦和黄宾秋两位儒者先生作家庭教师,学习《论语》等四书五经儒学经典,据说很快学完所教课程,并且可以一字不落地背诵,其记性让人十分吃惊。
二、道胖与黄檗宗结缘
1654年,道胖十四岁。这一年隐元禅师到长崎,住东明山兴福寺弘法。不少日本和尚为求中国禅风,云集到长崎,普通民众为一睹隐元禅师的尊容,争先恐后地前来参拜。隐元禅师的声望如此高,少年道胖产生好奇心,夹在参拜者行列,也到兴福寺凑热闹。道胖看到的兴福寺境内宽敞、整洁、肃穆、庄严,虽然听不懂隐元禅师的说法,但暗自觉得莫名的亲切,回去也感到无比的愉悦。之后,只要隐元禅师开堂说法,都挤在参拜者中间,聆听大师的说法。有一次,道胖获得到走到大师面前行礼的机会,虽然没说一句话,但由此加深了对大师的敬慕之心,也产生了出家的念头。
隐元禅师在日本长崎弘法,虽然只有一年零一个月短暂的时间(1654.7.5—1655.8.9),但几乎教化了所有在长崎的华人。期间与隐元禅师直接接触的唐通事有:福清籍林时亮与林道荣父子、福清籍魏之琰、福清籍林守壂、福清籍何楚毓、福清籍王心渠、长乐籍刘一水与刘宣义父子、漳州龙溪籍陈道隆、浙江籍陈九官、漳州籍高超方、江苏籍刘凤岐(刘一元,日本名彭城太兵卫)等人。还有兴福寺的檀越戴笠(儒医)、陈明德(儒医)、张立贤、程国祥、许鼎,崇福寺的檀越何懋龄、林继受(“受”带火字旁)、方忠、范复、潘启祚、顾肇基、李鼎、何其森、文郁、何兴楚、程士理等华人。他们多数获赐法名成了在家修行的居士,华人唐通事陈九官(独健性乾)、华人戴笠(独立性易)直接剃度皈依于隐元禅师,华裔唐通事林守壂(独振性英)辞职出家,皈依于独吼性狮禅师,成为黄檗宗的高僧,华裔陈道胖皈依于木庵禅师,走正规的途径,经过漫长的时间修行醒悟,也成为黄檗宗的高僧。
1655年8月,隐元禅师离开长崎,应请住大阪的普门寺。刚刚萌生出家意愿的道胖感到无比的失落,因年少也无法追随隐元禅师到普门。好在隐元禅师离开前一个月,隐元禅师的高足弟子木庵禅师东渡到长崎,住在分紫山福济寺开法,不久大师的声望迅速传开,也震惊了长崎僧俗,福济寺香火很旺,不少日本外地的高僧慕名前来参拜。十五岁的道胖,也经常到福济寺,亲自目睹了福济寺的盛况,暗自决心放弃一切,终身服侍木庵和尚。后来主动到福济寺,接近木庵禅师,逐渐解开了迷茫,初懂禅宗中开悟的重要性,有一次找木庵禅师直接问:在佛教中最要紧的是什么?木庵禅师没有回答,突然“喝”了一声,道胖吓一跳,再没有继续下问,行礼后退出丈室。木庵禅师虽然没有回答道胖的问话,也没有正面夸聪明、勤奋、执着的少年道胖,但心里暗想,这个少年将来肯定能成为禅宗巨匠,并以期待的目光关注这个少年。
道胖有了初次与木庵禅师接触后,出家的决心越来越强烈。道胖通过熟人要求说服母亲,成全自己出家,但母亲由于过于溺爱,不肯孩子离开自己的身边,坚决不答应孩子的要求。有一天,道胖自己剃发,深夜跑到木庵禅师的丈室,仰求大师收下。木庵禅师说:凭浅薄的觉悟无法出家,不可以轻易答应你。木庵禅师也拒绝了道胖,但道胖并没有气馁,反而出家的决心更加坚定。道胖对荣华富贵毫无兴趣,决心放弃一切,过一生贫寒的僧侣生活。于是,每天到福济寺的禅堂一心参禅,向着开悟不断迈进。兄长道秀和其他亲属,被道胖的坚定信念感动,不约而同地劝说松月院。最终母亲松月院也被道胖折服,答应二子出家。18岁(1658年)那年,4月8日吉时,木庵禅师为道胖剃度。道胖在出家仪式上发誓:终身严守佛教戒律。木庵禅师示法语说:此儿将成乘愿之菩萨、如来之种草。
从此,道胖每日坐禅读经,励精图治、发奋修行。每天向佛前行三百到五百个礼拜,多的时候达七百次,反复唱真言咒文两万至三万遍,发誓言道:
钦愿累生业障灭尽,而了明无量法门。然四恩三有普报,而尘劳妄想一剪剪断,更不向意跟下追寻,而诸执余习俱剿绝而永无障碍。
道胖跟着木庵禅师修黄檗教义,抽空游遍了丰州(今大分县大部)各藩。1660年,木庵禅师应隐元禅师之请赴摄州普门寺。不久后,因道胖通晓华语,木庵禅师特派弟子髻辉(悦山道宗)接道胖到普门寺,留在身边任侍者。1661年8月,木庵禅师陪同隐元禅师进宇治新黄檗山,此时道胖也随行。在黄檗山期间,铁心与隐元禅师有过多次当面交流。1664年9月,隐元禅师退居松隐堂,有一天木庵禅师带着道胖到松隐堂拜谒隐元禅师,道胖禅师恭敬地向隐元禅师礼拜,隐元禅师仔细端详道胖,夸奖说道:看这后生语话有衲僧气概,可留松堂宜令典客。隐元禅师与木庵禅师商量,可否留下来任松隐堂典客,但是道胖禅师很谦虚,心想如果任典客,那不与木庵师父入同列,于是婉言谢绝。接着得到木庵禅师的许可,离开京都,到伊势一带行脚,寻找外典,拜名师,访名刹。不久又回到黄檗山任记室,后转任维那之职。
三、铁心道胖禅师的功德
铁心道胖禅师是属于追随隐元和木庵两位祖师,少年剃度入黄檗宗佛门的少数华裔之一。他在祖师们的严厉棒喝锤炼下,经过艰苦修行,逐步开悟得道,最终成为黄檗宗的高僧名师。铁心禅师不仅是母亲松月院的骄子,也是长崎华裔的杰出代表人物。道胖禅师表面上看是位日本人,但内心流淌着华人的血脉,不仅会说流畅的华语,还掌握着儒学经典。他不仅是和尚,是继承临济-黄檗正宗禅风的高僧,而且是儒者,是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华裔学者。
1. 铁心道胖禅师是长崎圣福寺开山始祖
1671年(宽文十一年)7月,母松月院离世,享年69岁。道胖在新黄檗山接到仆报,匆忙回到长崎奔丧,把母亲安葬在稻佐悟真寺立窣堵(佛塔),举行郑重的葬礼,下葬于其境内。隐元禅师写《荐松月性正道婆》,为妇人超度,以示深切的悼念。道胖在福济寺内的紫云亭,为松月院服丧三年之久。服丧期结束后,道胖决定离开长崎。当时长崎置两个奉行所,时任长崎奉行牛込忠左卫门和冈野孙九郎贞明,得知铁心禅师要启程,诚恳前来挽留。其中,旗本牛込公在长崎任职长达十年(1671-1680),他文化涵养比较高,爱读书,善诗文,在任期间经常召集有才华的华裔文人举办诗宴,与林道荣、刘宣义等唐通事交往十分密切。铁心禅师与唐通事林道荣(1640-1708)年龄接近,都作为有才华的华裔,得到牛込公的关照。
当时长崎已经有三座华人寺院,每座都有三千以上的皈依者,檀家至少五六百以上。三福寺在长崎属于大型寺院,但道场小且拥挤,远远满足不了华人朝拜的需求。而铁心禅师出身于长崎,在长崎也有不少华人追随者,他们皈依于铁心禅师,也强烈要求铁心禅师另辟道场,据说他们早已筹划建造以铁心为开基的寺院。但当时幕府严令禁止建新寺院,对于这些华人来说一筹莫展。机缘巧合,时机天降。1677年,上述两位奉行作为外护,十分虔诚地给予支持,与幕府多次交涉,获得了幕府的许可。这年年底,铁心禅师购置原真言宗智觉院的旧址,确定为新寺院的寺基。两位奉行前后捐出银元30枚,大竹100根,自家兄长和华人也纷纷捐资。1678年,佛堂、丈室与其他各殿堂顺利竣工,四月铁心禅师晋山,命山号为万寿山,寺名为圣福寺。山号万寿山意为祝福国家永远繁荣,寺号圣福寓意着佛陀之功德。
为祝贺圣福寺的建立,中日僧俗发来了贺诗。写贺诗的在日东渡高僧有:木庵、独湛、南源、独吼、高泉、千呆、悦山、慈岳、心越(曹洞宗)以及长崎三福寺住持和铁山等日僧。在长崎的华人唐通事刘宣义、柳宗茂(原籍不明)、林道荣、林丰高(林守壂的长子)、西村作平次(宗荣、侄儿)等华裔都是铁心禅师的亦师亦友和亲属,同时也是圣福寺的外护,他们也写贺诗祝福。难能可贵的是在中国的林上珍(霞漳-漳州)、何倩甫(福清)、黄公浦(福清儒士)、童元基(浙江)等四位儒士,也写贺诗祝福。日后林道荣特为圣福寺写八景诗,赞美圣福寺境内的美景。
图3.林道荣圣福寺八景诗——摘自《长崎市史(地志编佛寺部下)》
圣福寺一开始戒律严明,朝晚撞钟等常规例事,读经等日常修行严格按照寺规执行。圣福寺一年中的法会以及小参、机缘、问答、拈提、激励、垂示、警策都遵守黄檗宗的规矩,一样都不缺。1706年,铁心禅师在江户瑞圣寺期间,为圣福寺规定了十一条戒律,并亲笔书写。铁心禅师在圣福寺期间,带头遵守戒律,与普通和尚一起读经,在住寺和尚中树立了榜样。
图4.铁心禅师亲笔书写的《圣福寺清规》
——摘自《长崎市史(地志编佛寺部下)》
圣福寺创建后,铁心禅师亲自担任开山住持,不仅按照黄檗宗清规约束在住和尚,在寺院建筑风格、寺院管理上都参照了黄檗宗的寺院。圣福寺创建初期,因主要外护是长崎奉行等日本人,因此属于临济宗寺院。不久铁心禅师向黄檗山本山交涉,提出归属于黄檗宗的请求。1679年4月15日,宇治黄檗山万福寺发出了关于圣福寺纳入黄檗宗末寺的通知,圣福寺正式成为黄檗宗末寺,由此便产生长崎“四福寺”的名称。
2. 铁心道胖禅师是木庵禅师的嗣法弟子。
1679年(延宝七年),铁心禅师39岁。圣福寺开基后第三年,寺院各殿建设如火如荼。铁心禅师几乎把全部的精力放在新寺院的建设,每日忙于接待访客,规划圣福寺的前景,夜晚不忘读经坐禅。有一天,从宇治黄檗山派使者送来了信函。铁心禅师打开一看,正是木庵禅师亲笔书写的“印可证明”。铁心禅师14岁发心,15岁剃度,经过24年漫长的修行,终于悟禅,得到木庵禅师的印可,成为木庵禅师第二十三位嗣法弟子。这一年得到木庵禅师印可的还有铁柱道刚等七位日僧。
同年不久,铁心禅师登新黄檗山省觐木庵禅师。木庵禅师见到久别的弟子回山十分高兴,写七言律诗《铁心徒回山》,首次当面夸赞铁心徒的功德,在其“有引”中写道:“铁心徒在崎水建圣福寺成,特来省觐,即说偈,以美之”。诗偈云:
地因人杰转娉婷,鼎构华宫拱帝青。
山境无凡天瑞降,禅规称圣道风馨。
霜柯月渚传心印,烟岛林花灿祖庭。
谢子遥来何以待,铁钉饭鲠勿嫌屏。
句句都是赞美铁心徒,人品“人杰”,禅规“圣”,道风“馨”,其功德“灿祖庭”。我拿什么招待遥来的弟子呢,铁钉饭不要嫌难咽。这最后一句属于法语,意思是说,我将继续拿铁钉棒喝你,你不要嫌弃,不要骄傲,勉励弟子继续努力。
3. 铁心禅师是黄檗宗紫云派始祖。
在黄檗山本山万福寺周围,由隐元禅师和木庵禅师的高足弟子创建塔头(也属于黄檗宗末寺)。这些塔头的开山住持,往往成为创建黄檗宗支派的始祖。铁心禅师在黄檗山并没有创建塔头,但1684年木庵禅师示寂后,黄檗山万福寺决定把木庵禅师退隐居所紫云草亭转让给铁心禅师。铁心禅师一开始推让,但为了不辜负大家的好意,勉强接收,成为紫云草亭寺主。之后把紫云草亭交代给喝禅法兄,暂时离开黄檗山。因紫云草亭多年失修,破败不堪,几乎要倒塌。为此铁心禅师又回到黄檗山,投资修复紫云草亭,使得草亭焕然一新,又不失原貌。由此铁心禅师成为紫云草亭的重兴住持,所以铁心禅师所创建的派下,人称“紫云下”,因与木庵禅师的紫云派同名,为区别二者,把木庵禅师的“紫云派”改称“万寿派”。
铁心道胖禅师有十一位嗣法弟子,到江户末期有76名嗣法子孙。其中,第四代法孙璞岩衍曜成为黄檗山第二十九代住持,巧合的是璞岩禅师俗姓也是西村。
表1. 铁心道胖禅师的法脉关系表
临济宗 第三十二代 | 临济宗 第三十三代 | 临济宗 第三十四代 | 临济宗 第三十五代 | 临济宗 第三十六代 |
隐元禅师
| 木庵性瑫
| 铁心道胖(紫云下之祖) | 香堂元旭 | 梁宗净鉴等3人 |
翙凤元翔 | 宗山净纲1人 | |||
超源元澄 | 智光净透等2人 | |||
晓岩元明 | 大雄净豁等4人 | |||
岳宗元璋 | 守节净其等2人 | |||
巴山元稳 | 真龙净珠1人 | |||
龙山元通 | 慈海净澄1人 | |||
晓宗元正 | 雄峰净腾1人 | |||
泰禅元义 | 无嗣法子 | |||
达宗元忠 | 无嗣法子 | |||
月峰元辉 | 智勇净义1人 |
铁心道胖禅师还住持过木庵禅师和弟子铁牛禅师开辟的黄檗宗触头寺院—江户瑞圣寺,属于第七代住持。他还历任黄檗山书记、维那等役职,创建圣福寺塔头松月院。铁心禅师僧腊53年,竭尽全力协助隐元和木庵禅师,为传扬黄檗宗风付出了毕生精力。他是黄檗宗早期最活跃的重要人物,是木庵禅师门下“十铁”之一。铁心禅师曾谒见过纲吉和家宣两代将军,是在非黄檗山住持当中,少数谒见过大将军的高僧之一。
4.铁心道胖禅师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
铁心道胖禅师也是文化僧人,从小习华语,读儒学经典,汉学功底十分扎实。在长崎华裔中,与铁心道胖禅师年龄接近的名人有:刘宣义(1633-1695)、林道荣(1640-1708)、高玄岱(1649-1722、著名学者)、北山寿安(?-1701、长乐籍马荣宇的长子、名医)、林丰高(1634-1709、林守壂长子、大通事)等。他们都是出生于长崎的华裔二三代,从小习华语,读儒学经典。他们是中华文化的传承人,成人后成为大通事、名医、学者。铁心禅师与上述华裔名人友好相处,
在中日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重要桥梁作用,在长崎史册上留下了英名。
铁心禅师有不少著述,主要有《圣福铁心禅师语录》四卷、《武陵紫云山瑞圣寺铁心禅师语录》五卷。这些语录后来由他的弟子从新编纂成六册,其序文由清朝状元、光录太夫、礼部侍郎、翰林院侍讲学士韩炎和苏台学士陈言溥撰写,跋文由天童山下瑞鳞山真照和尚撰写。铁心禅师还有《诗集》问世,苏州的大儒张斐公、谈遥士以及福清的儒士黄公溥撰写序文。1974年日本黄檗山万福寺出版中尾文雄编撰的《铁心禅师略传》。
韩炎(1637-1704),长洲(今江苏)人,字元少,别号慕庐。是康熙十二年(1673)癸丑科会元、状元,1895年前历任清朝光录太夫、礼部侍郎、翰林院侍讲学士,1700年授礼部尚书、翰林院嶂院学士。铁心禅师生前与韩炎等清朝高级官员有联系,足以说明铁心禅师汉学水平高,没有忘记自己是华人的后裔。
铁心禅师是典型的孝子。他在母亲松月院的抚养、教育下成长,十分感激母亲的养育之恩,母亲离世后,按照中国传统守孝三年。他悌顺、尊重异父同母的兄长陈道秀。他们的家庭和睦,充满着爱。铁心禅师成年后承担起对侄儿们的培养,不仅教说华语,还进行严格的儒学教育。在铁心禅师的影响下,道秀的两个儿子都成为优秀的唐通事。当时,西村家拥有两个唐通事役株,其中长子西村作平次(?-1733,讳宗荣),继承父亲的本家役株,1696年入唐通事门槛,成为稽古通事,1705年被任命为小通事,他自己为圣福寺捐一口洪钟。道秀的次子西村七郎兵卫(生卒不详)更优秀,独创唐通事西村氏分家,并成为分家始祖,比家兄早十年(1687年)被任命为稽古通事,1695年升任小通事,1705年升为大通事级别的唐通事目付。他是长崎一向宗大光寺(京都本能寺的末寺)的大檀越。
铁心禅师也是长崎一大慈善家,当长崎遭遇饥馑之际,托钵施粥挽救了数万人的生命。《日本慈善救济史之研究》(第三分册、高桥梵仙著,1940年、日本社会事业研究所)记载着铁心禅师等长崎黄檗僧救济穷民的事迹。
四、长崎圣福寺的历史
圣福寺属于长崎黄檗宗四福寺之一。但圣福寺与早年建成的“三福寺”(兴福寺、福济寺、崇福寺),有很大的区别,他的建立具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原有的“三福寺”,主要由华人捐建,历代住持(约10代左右)都是来自中国的东渡华僧,檀越施主也都是华人、华侨。而圣福寺的建造晚于已有的“三福寺”约50年,一开始得到了长崎奉行的支持,也得到中国船主的帮助。铁心之后的历代圣福寺住持都是日本僧人,华人檀越也很少,更没有其他华人墓地。圣福寺只有两家华人墓地,一家是西村氏家墓,安葬着铁心父母及兄长(道秀),另一家是以漳州府籍吴振浦为祖先的吴氏唐通事家墓。
圣福寺后来成为广东人的寺院。广东人到长崎,比起三江和福建人,晚大约两个半世纪。在幕府末期文久二年(1862年)以后,跟随欧美人从海上来到长崎。他们来自广东省的香港、广州等地,早前以雇员或者贸易中介人的身份进入到欧美人创办的商社中,在欧美商社进驻长崎之时随同一起进入。在那以后,他们逐渐独立出来,并创办了自己的商社,积极开展与香港和广州的贸易活动。广东人到日本,不限于长崎一地,涵馆、横滨、神户等港口城市都有他们的身影。有的广东人在长崎定居,就开始考虑死后的归属问题,经长崎奉行批准,获得广东人公共墓地。广东人与福建人一样,笃信佛教,接下来寻找皈依寺院。福建人与三江人都有自己的寺院,刚来咋到的广东人没有能力承建新寺院,于是把目光投向了当时尚未拥有华侨檀越的圣福寺,于是请愿圣福寺成为其皈依寺院。从此,圣福寺也被称为“广州寺”或“广东寺”。
图5. 铁心道胖禅师的书法作品
(摘自《黄檗宗大本山万福寺历代住持集》)
图6.铁心禅师画像(喜多元规画)——摘自《铁心道胖禅师略传》
附录:
铁心道胖禅师的生平
铁心道胖(1641-1710),1641年(宽永十八年)生于长崎,生父为漳州籍华商陈朴纯,母西村氏(松月院),是唐通事陈道秀的异父同母兄弟。
陈道胖幼年失父,在母亲西村氏(松月院)呵护下成长,八岁开始学“唐话”,师从闽人王心谦、黄宾秋两位华人读四书五经。
1654年(承应三年),14岁时拜见过隐元禅师。
1655年(明历元年),与木庵禅师接触。开始产生出尘之念,请求母亲出家,但母不准。
1658年(万治元年),有一夜,自己剃度投到木庵禅师的仗室,母亲只好默认。4月8日出家,受具足戒。之后求知识,游遍各地,在香林之约和尚席下住锡三年。
1660年(万治三年),应木庵禅师的招唤,作为通译跟随到普门寺,后也跟随木庵禅师登新黄檗山任丈侍。不久行脚,滞留于福岛太夫之馆。太夫创建真言派地藏院,欲请师留锡,师未受离开,再登新黄檗山任记室,后转任纲维之职。
1671年(宽文十一年)7月,母离世,到长崎奔丧。在福济寺内的紫云亭服丧三年之久。
1677年(延宝五年),获得真言派直觉院旧址,创建万寿山圣福寺。
1678年(延宝六年),在圣福寺内建松月院。
1679年(延宝七年),受木庵禅师入室之命,成为木庵禅师的嗣法弟子。
1681年(天和元年),木庵禅师授家训一篇。4月登黄檗山省觐木庵禅师。
1684年(贞享元年)1月,木庵禅师临末将紫云院的后事委托给铁心禅师。铁心禅师把紫云院委托给喝禅禅师,回到长崎。
1696年(元禄九年),为创建紫云院,再次登黄檗山。接着赴江户,在江户城中服侍讲座,时而应大名诸侯之请说法。
1703年(元禄十六年),九州地区遭遇饥馑,师施粥济民,受施者超六万多人。
1704年(宝永二年),依幕府钧命晋住江户瑞圣寺。
1705年(宝永三年)2月16日,晋山祝国开堂。28日登江户城向纲吉将军谢恩。
1708年(宝永五年)3月,开授戒会,盛况空前。秋,提出隐退申请。
1709年(宝永六年)1月,纲吉将军离世,上江户拈香。4月,再次登江户城祝贺新将军家宣继位,12月回长崎,再住圣福寺。
1710年(宝永七年)10月3日,书遗偈后安详示寂,世寿七十,塔于圣福寺松月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