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元禅师《黄檗清规》研究
江西佛学院大金山尼众佛学院 心静
[摘要] 《黄檗清规》是第一部由中国禅僧在日本制定的清规,此清规结合中国古清规和日本的社会背景及京都黄檗山的实际情况而制定,隐元禅师也强调《黄檗清规》是随方毗尼之义,是黄檗宗内部的“一家之训,非与天下丛林共之”。自鉴真和尚之后,重新将中国佛教受戒守戒的传统在日本社会建立起来,对日本黄檗宗的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成为中日两国黄檗山共尊的龟鉴。
[关键词]:隐元禅师;黄檗清规;黄檗宗
学界对《百丈清规》与《禅苑清规》的研究颇多,但对《黄檗清规》的研究较少,隐元禅师这种契理契机,根据不同的时代因缘来进行教制创新和敢于承担与变革的精神,是值得我们这个时代学习和借鉴的。祖师之道弘扬两国,丛林要振兴,除了学习经教、修习止观之外,更需要了解古代祖师为丛林所立规矩。因此以《黄檗清规》为立足点,研究隐元禅师制定清规的社会背景以及所要对治丛林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对于当代丛林具有现实启示意义。
一 《黄檗清规》的编撰缘起
百丈禅师制定《禅门规式》世称《百丈清规》,设置管理寺院的职事僧制度和寺院日常运作规则、禅僧修行的规范,兴清规于禅林之始。隐元禅师与百丈禅师虽间隔八百余年,但高度褒扬百丈禅师为丛林立下规矩的创举是天下之师表,大阐百丈祖师禅风,实践祖师清规,制《黄檗清规》。
隐元禅师平生严持净戒,重视清规,东渡之后,眼见日本佛教界堕落的现状,更极力弘扬戒律。万治元年(1658),隐元禅师在摄津普门寺刊刻《弘戒法仪》,按照中国佛教的传统,规定出家人要次第如法的受三坛大戒,即沙弥戒、比丘具足戒、菩萨戒。宽文三年(1663)十二月一日,黄檗宗创立三年后,依据《弘戒法仪》,在京都黄檗山开坛传戒,重新把中国佛教的守戒传统在日本社会建立起来,黄檗宗三坛戒会持续了两百多年。于京都黄檗山教团与黄檗宗的内部管理上,隐元禅师也逐步做出了多项规定。宽文十一年(1671)十二月,隐元禅师八十岁时作《黄檗开山龟鉴》,规定僧众日常修行规范及本山住持的传承原则等。在宽文十二年(1672),在隐元禅师授意,法子木庵性瑫校阅、法孙高泉性潡编修下,《黄檗清规》应运而生。效仿《百丈清规》之体,并参考南宋昙秀撰《人天宝鉴》、净善重集《禅林宝训》等。 隐元禅师在《黄檗清规序》中说到了他制定清规的动机与目的:
古无丛林,学道之士,唯巢居穴处,至百丈大智禅师始创丛林立规矩,为天下师表,而法门以之大备,自时厥后,凡有招提之处莫不遵依,老僧自甲午岁,于古黄檗受请东来,首驻锡于东明圣寿,次迁普门,皆遵其法以牧众,但不能尽行焉,辛丑蒙上赐地,重开黄檗,迨今十有余祀,次第轮奂,佛有殿而僧有堂,凡丛林之所当立者,无不尽备,老僧虽老朽无似,忝为一代开山,不得不重立规制以晓后昆,盖随时随地,其立法有所不同,即随方毗尼意也,如普应国师幻住清规,亦一家之训,非与天下丛林共之,凡我后昆,宜遵我法,庶丛林不混,而祖道可振,祝国佑民尽在是尔,岂闲事邪?
隐元禅师回顾自己应请来日后,先于东明圣寿驻锡后又迁往普门寺,虽以按照大陆丛林清规管理寺院,谦称自己还不能完全做到。清规是丛林不得不具备的,作为开山祖师,应当为后世门人立下清规,有制可依,则丛林才不会混乱,祖道兴盛,佛法才得以弘扬。《黄檗清规》的内容共有十章,分别是:祝釐章、报本章、尊祖章、住持章、梵行章、讽诵章、节序章、礼法章、普请章、迁化章。并附录佛事梵呗赞、开山预嘱语、塔院规约、古德辑要及法具图。从清规的章节目录来看,百丈禅师的《禅门规式》已经失佚,宋朝宗赜的《禅苑清规》是第一部系统成文的清规,其将受戒护戒列为第一章,点明丛林是以修行为主,清规的精神乃是践行佛陀以“戒为师”的遗法。南宋的《入众日用清规》最早将“圣节”列入清规的目次,南宋的《丛林校订清规总要》规定了要祝祷讽诵,《禅林备用清规》开始则将“圣节”列为卷首,此后《敕修百丈清规》、《百丈清规证义记》以及《黄檗清规》的前四章:祝釐章、报恩章、尊祖章、住持章都延续着这种编目方式。其他六章虽章名不尽相同,但在内容上很多与《勅修百丈清规》相同,这些都显示出丛林清规内容与社会和皇室的联系日渐紧密。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的社会背景、政治结构、经济文化也在随之变化。丛林内部事务日益增多,丛林内部也不断有弊端出现,于是每个朝代都有祖师大德整饬戒纲,为僧团建立了规范制度,解决了佛教如何与当下的社会环境相适应的问题。
佛陀在《五分律》中,明确告诉弟子们:
虽是我所制,而于余方不以为清净者,皆不应用。虽非我所制,而于余方必应行者,皆不得不行。
佛陀允许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域在戒律和现实面临冲突时进行调释和变通,以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习俗。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法规,维护僧团乃至佛教的形象与发展。隐元禅师也是因时因地根据日本社会和黄檗宗的实际情况做出变动和增减而立法,因此强调《黄檗清规》是随方毗尼之义,是黄檗宗内部的“一家之训,非与天下丛林共之”。
二 《黄檗清规》的结构与思想
(一)《黄檗清规》的报恩精神
承教尊法,知恩报恩是身为佛子应遵循的基本伦理精神,《黄檗清规》将报恩精神列为清规之首,前三章分别是报国土恩、报佛陀恩、报祖师恩。
不依国主,法事难立,统治阶级对宗教的态度及政策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佛教的生存与发展。隐元禅师在日的弘法能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离不开日本幕府的大力支持。尤其是1659年,德川幕府为了挽留隐元禅师同意其在京都附近开山建寺,隐元禅师选址山城州太和山,本着对故土福建黄檗山万福禅寺的怀念,后改名为黄檗山万福寺。宽文三年(1663年)在黄檗山新建法堂举行了隆重的祝国上堂法会,“师七十二岁上元日,承大将军令旨,为国开堂祝圣,是日王驾筵席,诸山硕德咸集,叹为稀有”从此隐元禅寺弘法有了固定的道场,经过不断的发展,在日本佛教中形成了新兴宗派,称为“济家黄檗山万福禅寺派”,明治政府在明治九年(1876年)正式将黄檗派改为“黄檗宗”,与日本临济宗、曹洞宗形成三宗鼎立的格局。所以隐元禅师为了回报德川幕府及大臣的护持之恩,延续了大陆丛林的传统,新任主持升座向皇帝、大将军主京尊官、法护长者拈香祝祷,最后为先师费隐通容禅师拈香以酬法乳之恩,法语中记载如下:
拈香云:者一瓣香爇向炉中,端为祝延,今上皇帝圣寿万岁万岁万万岁。恭愿一气氤氮,五凤云中捧玉辇,三阳开泰,六鳌海上驾金灯。更愿金枝永茂,玉叶长芳。者一瓣香,奉为本朝大将军,睿算千秋福增无量,不令而化,时时草偃风行,不言而彰,处处珠回玉转。宝春重重增瑞彩,云从各各尽风光。
又拈香云:者一瓣香,伏为主国太宰辅弼功勋,德政明如青天,护民如保赤子。寿山耸翠与富士以齐高,福海渊深同沧溟而浩荡。
复拈香云:者一瓣香,伏为主京尊官,法护长者,仁风普被诸方,德泽弥漫大地。处处村歌无量寿,家家共乐太平春。
再拈香云:者一瓣香,专为本山请主大德,唯愿正眼圆明,扇起圣朝之大典。法身弥固,力扶格外之真宗。能始能终真铁汉,尽善尽美乃全功。
重新拈香云:者一瓣香,从胸涌出,第七次燕向炉中,端为供养,支那国浙江嘉兴府崇德县福严堂上传临济正宗第三十一世,先师上费下隐容老和尚,用酬法乳之恩。
佛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受持品》中均有佛敕外护的经文,所以隐元禅师将《祝釐章》冠为《黄檗清规》章首,凡是岁时节腊,要尽心为天皇、幕府大将军等祝祷。
在新年初一以及每月旦(初一),望(十五)两日,僧众闻报钟起,各具威仪在法堂内集众,堂头和尚(主持)升座祝圣,下座后则与大众同登大雄宝殿,堂头和尚代表两序上香及展大具拜九拜,其后分别至四圣处拈香。不仅朔、旦日要上堂拈香、拜佛、诵经,还要举行禅忏祝国,忏期三、五、七日不等。隐元禅师在章末援引普应国师《幻住庵清规》再次说明祝釐之举是法门的第一要事:
切惟皇恩如天之覆,林泉懦弱之古,仰承帝泽而获终身之安,其赞祝之诚岂可择日而为之,盖二六时中俯仰折旋皆是谢恩祈祷之时也。
隐元禅师要在日本立足发展,就必须要考虑到日本皇室和文武官僚的需求,维持与他们的良好关系,取得他们对于佛法的扶持促进黄檗宗的发展。上堂拈香祝辞也符合在日本佛教界自古就形成了以佛法护国的观念,受到武士阶层的欢迎。
隐元禅师在《黄檗清规·报本章》,引证了《正法念处经》、《华严经》及永明延寿禅师《宗镜录》等经典,念念追慕佛陀洪恩。并制定了佛诞日、成道日等纪念日的佛事仪规及念诵经典。在《黄檗清规·尊祖章》中规定在初祖达摩、百丈怀海、临济义玄、嗣法师父费隐通容及日本黄檗宗开山主持(隐元禅师自己)的忌日,均要举行法会纪念。
佛陀开显世间之恩有四种,所谓三宝恩、父母恩、国土恩、众生恩,报恩精神亦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大智度论》云:
知恩者,是大悲之本,开善业初门,人所爱敬,名誉远闻,死则生天,终成佛道。不知恩人,甚于畜生!
四恩举世所共钦,一切众生皆应报此四恩。
(二)《黄檗清规》以住持为中心的管理制度与修行方式
住持是一寺之首,在丛林之中关系最为重大,《黄檗清规·住持章》解释住持的职责是肩荷佛法,领众熏修,使令永住不断绝。住持肩负“阐佛祖之纲宗,开人天之眼目”的职责,应以德才兼备为先,非肖小以力谋取。住持的日常行事主要为,随众上早晚课,二时过堂,上下午各定香一柱后会客或处理公务,若遇斋主请上堂则升座说法。
《黄檗清规》中对住持的职责有严格详细的规定:
凡住持有所教诫嘱付,两序执事,当依教施行,毋得恃权以逆师法;若所命有所防碍,似不能行者,不妨从容禀白。
又住持人,亦不得恃尊自用,致上下不穆而坏化风。凡有公务,当与合山有名位人并两序执事互相议论,可则行之,否则止之,足见至公无私,而住持之道正矣。
又常住物重如山,住持人不得私用,亦不得互用,罪归身后。
两序执事虽位在住持之下但要尽心辅助住持;而住持位居在上,不得自恃尊贵,刚愎自用,公务要与两序执事商议,不得任情纵意。僧团上谦下恭寺院才能健康和合的发展。又规定常住物重如山,当爱惜常住物,如护眼中珠。举《禅林宝训》、律部、《人天宝鉴》之事例,警示住持更应以身作则,明因识果,寺院财务,不得私用。隐元禅师不仅通达因果,更要教诫后世住持,廉洁刚正,丛林才能长兴。新旧住持要对山门事务,砧基契书什物都是进行逐一点对交割。
百丈禅师制定清规的目的是为安僧办道,丛林的核心要务就是修行,若因此枉顾修行则禅风衰弱,丛林不振。《黄檗清规·梵行章》承袭了这一思想,规定梵行乃出家人的本行,对于不修佛法,行不净行之徒,隐元禅师严厉的呵斥为“秃居士”、“袈裟贼”、“生遭王法,死堕泥犁”。好心出家应发心向上进修,清净律仪,按照传统要先受沙弥戒、次受比丘戒、后受菩萨戒。清规中详细解说了戒定慧三者的关系:
若不持戒,无由得定,若不得定,无由发慧,戒定慧不具,则贪嗔痴日长,贪嗔痴日长,则梵行全亏,梵行既亏,纵有妙解诵得三藏玄言,读得四库文章,腊月三十夜到来半字也用不着,当此之时噬脐无及矣。
戒定慧是一代时教之总纲,戒基不牢,禅不能定,更不可能开显智慧。即便饱读经书,也不过是贪嗔痴日长。并规定黄檗山的僧众必须要遵守清规、持戒礼佛、诵经参禅。禅暇空闲之际广览经典和语录,深入经藏。对于不能清净律仪的僧众,隐元禅师呵责为“焦芽败种”、“恶根独苗”、“入地狱如箭射”。知事纠察出后要焚烧其衣单,并从偏门驱摈而出。
隐元禅师不仅以身作则持戒精研,还对传戒弘法尤其重视,制定《弘戒法仪》,是《黄檗清规》的特点之一。从百丈禅师始制规式,直到明朝的清规中,《黄檗清规》是唯一一部将授戒仪式编入其内的清规。这需要从明代中国和日本两地的佛教背景来看隐元禅师清规中制定《弘戒法仪》的意图。
关于明代中国丛林状况,从明代曹洞宗僧人圆澄禅师所着的《慨古录》中可以略窥一二,其开篇就提到明末禅门之情形:
去古日远,丛林之规扫地尽矣。佛日将沉,僧宝殆灭。
继而又说到了明朝的传戒情况:
太祖将禅教瑜伽开为二门,禅门受戒为度,应门纳牒为度。自嘉靖间,迄今五十年,不开戒坛,而禅家者流,无可凭据。散漫四方,致使玉石同焚,金鍮莫辨。
于是导致沙门视丛林为戏场,出家人不仅对戒律无知,更轻视戒律,禅门的混乱状况由此可见 。
关于日本佛教的戒律情况,大岛龙玄在《日本佛教戒律的历史变迁》一文中作出了总结,8世纪的时候由鉴真和尚传来三坛大戒,9世纪的时候最澄舍弃了具足戒,主张采用《梵网经》所述的大乘菩萨戒,从此日本开辟了“无戒律之佛教”的道路。
鉴于中日两国禅林情形,隐元禅师在大陆时期住持福建黄檗山两个月之后即举行传戒法会。曾在书信里对于日本的禅门戒律情况提出批评:“何似此方之众,亦不忘着衣持钵,但只是名色而已。甚至钵盂作酒器,可不哀哉?”入日后的隐元禅师开设三坛大戒,重新把中国佛教的持戒传统传播于日本,京都黄檗山的历代住持按照惯例一般在住山的第三年开设三坛戒会,持续了两百多年。吸引各宗僧人受戒,震撼了日本佛教界,各宗派纷纷进行改革并促成日本佛教内部多项清规的产生。
三坛大戒是汉传佛教最重要的的传统之一,要礼请三师即羯磨阿阇梨、教授阿阇梨、尊证阿阇梨及侍者。书记还要将戒坛执事单和弘戒日程单写在大红纸
上并张贴于堂前。执事单上是礼请三师七证的及侍者信息,日程单是八日戒期内每日进程。
戒子在三师七证的证明下完成八日戒期日程,依初坛、二坛与三坛正授,分别得到沙弥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菩萨戒四重四十八轻戒的戒体,最后发放戒牒和同戒录,得戒后引请师要带领新戒参堂巡寮,二时粥饭应持钵赴斋。在日常中则按照律下修行,从朝至暮,持《毗尼日用切要》,日常衣食坐卧应诵念偈咒,将日常生活与修行合一,并念念不忘发菩提心。
黄檗宗所用的《弘戒法仪》是隐元禅师以汉月法藏的两卷本为基础进行修定的,从原有三十三章中选择十四章,另加一章《堂头和尚方丈付衣法仪》,共十五章,是有关三坛传戒的重要文献。隐元禅师主张学道必先严持禁戒,出家僧众要经过三坛大戒,如法纳受戒体才能真正成为僧伽的一员,法赖僧弘,僧依戒住,由此续佛慧命,正法得以住世。《隐元年谱》记载隐元禅师对于戒法的弘扬成就:
腊月朔日,设为戒坛,用资恩有,计师开堂将三十载,说戒一十六度,受戒弟子不知其数。而此土则成初会,为开戒之祖。四方见闻,莫不归心,至有感激涕零而不已者,叹戒法之难遇也。
隐元禅师一生开堂近三十年,说戒十六度,四方僧众,咸归其心,可谓是德高山斗,法海汪洋。
在《黄檗清规·讽诵章》中可以看出黄檗宗的讽诵内容涉及的经咒范围宽广,如:《楞严咒》、《心经》、《佛说阿弥陀经》、《往生咒》、《八十八佛忏悔文》、《三十五佛施食文》、《十六观门》、《七佛名号》、《三皈依》、《四弘誓愿》还有称颂佛菩萨名号等,与现在二时功课差异不大,修行方式涉及了显、密、瑜伽及放生等,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因此隐元禅师的禅法受到了日本佛教界的质疑。实际上明末净土法门兴盛,佛教出现禅、净、教、律合流的局面,明末的云栖祩宏戒杀放生的思想受到广泛的推崇,隐元禅师也深受其影响,所以隐元禅师所传的禅法其实是保持了明代禅法模式。
(三)日常规制与礼仪
出家人应痛念生死,勤行法事,《黄檗清规·节序章》制定了从正月到十二月的法事仪规及佛事疏文。隐元禅师虽东渡日本但依然坚持大陆丛林结夏、冬制的传统。在《黄檗清规·礼法章》里制定了严格堂众出入、禅堂、浴堂等各堂口规矩、及十条违犯清规戒律的处罚方式,劝勉为僧者应勤勉修行,坚持净戒,在日常的行、住、坐、卧中都应往道上引导,勿贪俗世五欲名利。严厉的处罚方式能让禅师警惕生死事大,时刻检查身心是否在道业上,否则枉为僧伦。并建立了完备的执事制度,正是具有这样分工细致,管理严格的体系,才能使丛林各种具体制度得以有序的实行,现今每个寺院都应该建立健全僧团组织,进行规范化管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正是有了这些规制与礼仪的保障,禅师才能专精办道,黄檗山万福禅寺才能道风兴盛,在日本立足和发展,黄檗宗风才能流芳天下。
清规中的另一个特色就是在《黄檗清规·普请章》中重兴普请制度,将大陆丛林普请的优良传统引入到日本继承和发扬。百丈祖师以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理念成为丛林典范。一是解决修行了寺院经济生活问题,自给自足的模式使寺院能保证独立性,减少对于檀越的依赖,对名利的追求;二是禅者的修行方式,在运水搬材当中仍然保持修行不缀。因此隐元禅师批评后代众生好逸恶劳,并举六祖踏碓舂米成祖师,百丈荷锄成大器为例,当以祖师为榜样,见贤思齐,他在住持福清黄檗禅寺期间从未中断过普请劳作的传统。
(四)悲心恳切,行愿无尽
《黄檗清规·迁化章》对住持及亡僧的后身之事做了详尽的安排,五蕴如幻,诸佛应世皆现涅槃,谁人能够得以幸免,出家人孤身现影,故须生前生后同参道友相互愍念。在《黄檗清规》的最后,附录了门联,佛事梵呗赞、老人预嘱语、塔院规约、古德语辑要及法具图。这些都体现了隐元禅师为僧众及后世子孙舒展法幢泽被后世的大慈悲心及思虑周全的智慧。隐元禅师圆寂后灵龛供奉在开山塔内,此后浮屠一座,雄镇山岗。由本山和本山各菴的子孙轮流看守塔院,所有当行的规约十六条列于左侧,不得擅自更改。
《古德语辑要》则列举了圆悟克勤、湛堂文准、大隋法真禅、智者大师、东阳德辉禅师等多位祖师大德的语录及典故,晓喻后生当以古德为榜样,莫做断种人。清规末后还附录了法具图,娑婆世界以音声作佛事从朝至暮,钟鼓交参,形成一套丛林的礼法。隐元禅师等僧团带到日本的明代时期的福建地区的唐音诵经方式传承至今,木鱼及鼓铙钹等法器的使用不仅在黄檗宗内延续至今,并且木鱼的使用也为曹洞宗与临济宗所仿效而至于今日。
三 《老人预嘱语》与日本黄檗宗的法脉传承
隐元禅师在《老人预嘱语》当中首先叙述自己东渡来日后,曾先后住持三座寺院,最终在宇治开创黄檗山万福禅寺,禅林规制颇成大观,天下云衲,咸所共知。时隐元禅师已过八旬,虽为开山之祖但一直系挂后世门人,后让位于木庵性瑫。
隐元禅师在法系上属于中国临济宗杨岐派,是曹溪正脉三十六世,临济正传三十二世,深受密云圆悟和先师费隐通融重视法派传承的思想,认识到开山典仪至关重要,关系着黄檗宗法能否长流,故预立规训作为本山龟鉴。略举几条如下:
一、冬夏二期,内外众等,俱遵圣制禁足安禅,昼三夜三,究明己躬下事为务,勿擅出入违佛教诫。
一、众等专为好心学道,当以慈忍为本,戒根净洁因果分明,受十方信施,须要知惭识愧,勿得饱食游谈,恣逞人我搅乱禅林作诸魔业。
一、朝暮二时念诵,各宜严整威仪随众,不得偷懒,除老病者不论。
一、本山及诸山,凡称黄檗法属者,概不许荤酒入山门破佛重戒。
一、本山第三代住持,仍依吾法嗣中照位次,轮流推补后及法孙,亦须有德望者,方合舆情克振道风,此事在众等平心公举,勿得恃于权势互有偏私。
一、历观古来东渡诸祖嗣法者,三四代后即便断绝,遂使祖席寥寥,前承酒井空印老居士护法之念,尝言本山他日主法,茍无其人,当去唐山请补,使法脉绳绳不断,此议甚当,惟在后代贤子孙举而行之,则是法门重光之象也。
龟鉴首先强调的仍然是出家人要紧守衲僧本业,必须要遵守佛制,进行冬夏安居,并在期间要禁足坐禅三天三夜,不得擅自外出,朝暮二课念诵必须参加,不得偷懒。为了避免法嗣三、四代之后就断绝的情况出现,在《老人预嘱语》当中,以规约的形式规定了:1、总本山的后代住持要从他的法嗣当中选择有德望者担任,必须要大众公平推举,克振道风。2、若总本山无能者担任,可按照幕府大老酒井忠胜的建议到唐山去请补,使法脉绵延不断。所以京都黄檗山在开创后前二十一代当中,除开十四、十六、十七代、十九代为日本僧人外,其余都是由继承隐元禅师法脉的浙江籍贯或福建籍贯的中国东渡僧人担任,据林观潮《临济宗黄檗派与日本黄檗宗》一书所述,黄檗宗成立350年间共产生61代住持。百十年间的唐僧住持,使得京都黄檗山从开创之后的明朝佛教风格得到了很好的保持,并将这种风格传承了下来。第二十一代大照汉成为最后一位东渡唐僧,此后由于由于清朝与日本之间的贸易不断减少,大陆佛教也日益衰落,和日本幕府对召请的态度不再积极,就没有僧人再东渡,总本山才完全改为由日本僧人担任住持,延续至今。
隐元禅师一直坚持法统观念,重视祖统意识,宣称自己是曹溪正脉、临济正宗,在永历年间重修《黄檗山寺志》时将崇祯版的《黄檗断际希运禅师一派源流图》有意识的改成《黄檗断际希运禅师正派源流》。隐元禅师将源流观念和法脉传承观念也带到了日本黄檗山的管理中,比如在《黄檗清规·开山塔院规约》中规定只有黄檗派下的嗣法者才能将牌位供奉在联灯堂,即使有德行但未嗣法亦不能混滥。隐元禅师的剃度弟子时学后嗣法于法弟亘信行弥,其圆寂后也不允许牌位进入祖师堂。又如良义后嗣法于亘信行弥,想在黄檗山立庵居住,遭到了隐元禅师的严词拒绝。认为外嗣的入侵会引起黄檗山的争端,更是禁止黄檗祖庭分房列户,破坏丛林的完整性。隐元禅师坚持祖制和严格的法统思想保持了黄檗宗法脉传承的纯粹性,有利于增强僧团的凝聚力,对黄檗宗的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隐元禅师在跋文中自谦不敢别立新法,而采取了折中古今的做法,随着将来形势的发展若有未及之处,则待后代住持应机而添续,但不应妄自改易使清规愈加繁琐,失却隐元禅师当初制定清规的本意。
四 结语
纵观整部清规始终坚持围绕修道这一主题而展开,将持戒护戒、明因识果的精神贯穿其中。在保持根本原则不动摇下又在清规中融合礼法思想,修行的方式并不局限于参禅而是应对众生不同的根基对禅、净、教、戒都有涉及。并随顺社会伦理以及维护与皇室关系提倡报恩、孝道。佛陀制戒律,祖师立清规,《百丈清规证义记》中对清规与戒律的做出了深刻的总结,清规中的堂规条约、禁例防非等属于止持所摄;而礼仪、参禅、念佛则属作持所摄。所以清规是对戒律的扶持,体现在出家僧众外以威仪德行感化众生,令其生起正信;内则行持正法,使得法常转,如果戒律不持,清规不行则为魔党。清规和戒律各有所指,却又相互补充,因此中国佛教史上清规戒律并行,共同构建了中国化的佛教组织管理制度。将清规作为佛教戒律的辅助,为佛教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制度保障作用,体现了祖师高超的智慧,权实变通的精神。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信息化时代下的现今僧团不得不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既不能食古不化的完全照古搬清规中所有的内容,更不能如有一类人公然的轻视戒律,曲解践踏清规。今年正值隐元禅师圆寂350周年,回顾祖师的修学与行持、熏陶祖师的精神以及观察总结祖师在进行丛林的改革时,如何坚守梵行,在不违背戒律,不脱离解脱道与菩提道的实质内涵下,与时俱进的积极应对丛林中层出不穷的变化与繁杂的事务,对于解决当下的丛林问题具有非常现实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