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临济宗亘信行弥师门交往与禅法授受初探


明末临济宗亘信行弥师门交往与禅法授受初探

 

李湖江

 

摘要:亘信行弥的禅法传承自其师费隐通容,属于明末清初临济下虎丘禅系,破斥外境、扫荡妄念以及注重意会性是其显著特点。亘信行弥与费隐通容、隐元隆琦、百痴行元均有密切的交往,交往内容聚焦于禅法授受。值得一提的是,亘信行弥与隐元隆琦间还有“推位让席”之美誉,他们曾先后担任福清黄檗山万福寺住持。此外,亘信行弥生卒年存在争议,其出生年应为1600年。

关键词:亘信行弥 费隐通容 隐元隆琦 百痴行元 禅法授受

 

禅宗十分重视师资承袭,亘信行弥的传承属于明末清初临济下虎丘禅系。蔡日新指出:“与名噪丛林的径山(宗杲)禅系相比,虎丘(绍隆)系在当时的丛林中名声并不显赫,其法嗣也并不兴盛。然而,要真正肩负起临济一宗弘传的历史重任,将临济的法水流播到清代者,还得倚靠虎丘这一禅系来完成。”从亘性行弥之师费隐通容上溯看虎丘禅系的弘传法脉如下:虎丘绍隆——应庵昙华——密庵咸杰——破庵祖先——无准师范——雪岩祖钦——高峰原妙——中峰明本——千岩元长——万峰时蔚——宝藏普持——虚白慧旵——海舟永慈——宝峰智瑄——天奇本瑞——无闻明聪——笑岩德宝——幻有正传——密云圆悟——费隐通容。

一、亘信行弥与费隐通容

杜继文、魏道儒指出,清代临济宗僧人多出自密云圆悟的天童系和天隐圆修的磐山系,天童系弟子中的“费隐通容一系,主要在福建活动。通容(1593-1661),先后住持过浙江石门的福严寺和福建黄檗山。门人中不少出生于福建并在当地传禅,最著名的是云门亘信和隐元隆琦。”亘信行弥师从费隐通容修学的情况,从《费隐禅师语录》中的上堂法语中可以略窥一斑。

 

上堂。西堂亘信问:“宝座才登,百匝千围,未出方丈,还有为人也无?”师云:“截断汝舌头。”进云:“恁么则两重公案?”师云:“斩钉又截铁。”进云:“风行草偃一句作么生道?”师云:“阇黎自领去。”信喝一喝,归位。师乃云:“问话且置,直饶问如云兴、答似瓶泻,于当人己躬事殊觉转远。所以言无展事、语不投机。承言者丧,滞句者迷,若要不承言不滞句,只要当人略回光相着眼自看,且正当恁么时,契证一句,作么生道?从来千圣不相识,造次凡流岂可明?”卓拄杖,下座。

 

在这则法语当中,亘信行弥接连提出了三个问题,费隐通容均不作正面回答,而是采用了似乎毫不相关的无意义句,封堵住亘信的思维,以此启发亘信打破“承言滞句”的毛病。我们再来看另外一则上堂法语。

 

上堂。师蓦竖拂子云:“三世诸佛总在者里,历代祖师亦在者里,天下老和尚也在者里,乃至四生九有、十二髅生都在者里。既都在者里,则者里唤作三世诸佛不得,唤作历代祖师不得,唤作天下老和尚不得。既都唤他不得,则者里堂皇阔略,不是边隅,笼罩声色,迥绝见知,眼见则瞎,耳听则聋,鼻嗅则烂,舌尝则缩,身触则背,意觉则迷。从教三世诸佛、历代祖师、天下老和尚,乃至四生九有、十二类生都无影响,毘卢顶上坐卧,须弥脚下翻身,十字纵横不可拦挡。若是出格底汉,闻恁么道,便与山僧一槌粉碎,不妨痛快。若向言中取,则句里寻思,又是堕坑落堑,不能超群越队。正当恁么时,还有出格底汉么?”时西堂亘信遂走出堂,师云:“未是俊俏。”又云:“还有么?”时一众俱喝。师云:“山僧失利。”下座。

 

在这则上堂法语中,费隐通容首先对佛法的本体呈现进行描摹,赋予其“三世诸佛”“历代祖师”“天下老和尚”等各种命名,但又马上陈述佛性非眼耳鼻舌身意所能觉知,在此时他发问“还有出格底汉么?”也就是质问到底有谁能够体悟?亘信行弥也不通过语言回答,而是直接走出了禅堂。方立天认为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意会性是禅悟的重要特点之一,禅悟的体验和感受是不可以用语言来表达的,“需要借用语言时,也不是循着语言的常识性、规则性去思维,而是打破语言的束缚,超越语言的限定,以把握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因为一切见闻觉知的境相,都会阻碍对佛性(自性)的直接体认,从亘性行弥的举动来看说明他已经体会到了这一点。正如蔡日新指出临济禅具有“逢着便杀,扫荡一切境相”的特色,“临济禅对外境的破斥是不遗余力的,它以极雄健的魄力,扫荡一切世俗的妄念,处处透脱自在,当下活泼泼地禅机喷涌。”下面这一则《费隐禅师语录》中的师徒对话,说明亘性行弥对禅法的把握已经登堂入室了。

 

八年乙亥。师四十三岁。命朗真玑、百痴元修《黄檗志》,亘信弥入室,师问:“世尊拈花意旨如何?”信竖拳。师云:“即今事作么生?”信云:“早间普请,下午入室。”师云:“放汝三十棒。”……冬付亘信弥。

 

当费隐通容发问“世尊拈花意旨如何”的时候,亘信行弥直接竖拳采取了直观认知的方式。接着发问“即今事作么生”,亘信的回答体现了“当下即是”“即事而真”的思维模式,反映了殊相体现共相的道理。费隐禅师“放汝三十棒”的回答看似苛责,实为首肯。所以费隐禅师才会在1635年冬天付法给亘信行弥。

二、亘信行弥与隐元隆琦

在《隐元禅师语录》中发现一封信函《请凤巢亘信法弟启》:

 

建立师宗,贵乎莫逆心腹;掀翻祖道,妙在彻骨弟兄。爪牙早已完全,肝胆由来共赤。家里人叙家里事,个中信向个中传。恭惟法弟,德涵海岳,道契尘寰。一脉长悬,隐隐清弹霜夜月;双峦并秀,重重流露洞中春。忝法爱以来迎,仰仁慈而许可。因缘出现,正值斯时。宾主圆融,莫非此际。僧众瞻风已久,士绅渴化良多。更冀速展凤巢,得意眉端增瑞彩;即登狮座,俨然锦上再添花。某等停候白椎,亲聆哮吼。庆快平生之愿,满足旷劫之心。庶浪子知归,山灵幸甚。谨启。

 

隐元与亘信共同师承于费隐通容禅师,是师兄弟。由于同属于费隐通容禅师一脉的心腹弟子,所以隐元才会在这份《请凤巢亘信法弟启》中强调:“建立师宗,贵乎莫逆心腹;掀翻祖道,妙在彻骨弟兄。爪牙早已完全,肝胆由来共赤。家里人叙家里事,个中信向个中传。”这段话表示重视法脉传承。接下来,隐元表示“僧众瞻风已久,士绅渴化良多。更冀速展凤巢,得意眉端增瑞彩;即登狮座,俨然锦上再添花。”即将“登狮座”,表示隐元邀请法弟亘信禅师担任福清万福寺的方丈一职。1636年,费隐通容从黄檗山万福寺住持之位退下来,隐元先是向亘信写了这封《请凤巢亘信法弟启》,邀请师弟担任住持,亘信禅师没有答应。接着隐元又写另一封信《与亘信法弟启》,这封信的前半部分是对禅悟经验的描绘,隐元接着讲“兹和尚退席,法道寥寥。众议请弟掩关丈室,俾祖道叠叠增辉,法音泠泠盈耳。”意为真正得法之人很少,赞亘信能担大任,所以再次邀请亘信继席,行文十分恳切,亘信禅师仍然没有接受。我们都知道,隐元隆琦禅师后来两次担任福清黄檗山万福寺住持,初住时间为163710月至16443月,初住退位之后,才由亘信禅师接任,亘信禅师担任福清黄檗山万福寺住持的时间为16443月至16461月。之后又由隐元禅师再住,其时间为16461月至16545月。

据《黄檗开山普照国师年谱》记载,1643年腊月,在南安大罗山栖隐禅院担任住持的亘信禅师来访,隐元禅师有上堂法语:“进以礼,退以乐,暖日和风响殿阁;出则弟,入则孝,青山绿水庆云罩。两相扣击破砂盆,千古长空浩浩闹。若将耳听终难会,眼处闻声无不到。汝等诸人,各各有眼,必也堪闻。且道罗山黄檗两口无一舌,撞头磕额所谈何事?夜半太阳辉宇宙,天明黑漆布乾坤。”法语中提到:“罗山黄檗两口无一舌”,意为隐元所说之法,与亘信所得之法别无二致。隐元禅师除了接待亘信来访之外,还亲自到罗山栖隐禅院拜访亘信禅师。《隐元禅师语录》中就留有一首《仲春访罗山亘信法弟》:“为觅同风事,更高亦可亲。抬眸千嶂翠,移步两眉春。偶拾自家宝,忽逢格外人。德丰淡且美,道朴素而真。最喜山多骨,兼怀水有鳞。刹那探实际,万古作通津。隐元对这位同门法弟是十分赞叹的,“德丰淡且美,道朴素而真”描绘了亘信禅师的高大形象。这次访问发生在1641年春。《隐元禅师语录》还记录了一段生动的禅门师徒授受时的机锋对接:

 

师至南安县罗山栖隐寺,亘信法弟请上堂。僧问:“宾主相见即不问,且道罗山一句作么生?”师云:“目富千峰翠。”僧喝,师云:“再喝看。”僧连两喝,师云:“乱喝作么?”僧拂具归位,问:“离黄檗到罗山一句,作么生道?”师打云:“截断两头。”进云:“恁么则龙得水时添意气。”师云:“未在。”僧喝,师云:“脚跟下好与三十棒。”乃云:“不耐折腰应世间,轻风扶我上罗山。高高峰顶平如掌,同气连枝尽破颜。诸禅人还信得及么?正当此际,灵山一会,俨然未散。凤巢片席,特地重光。个个壁立万仞,人人展翅摩霄。且道黄檗直入箇里,主宾相见,合谈何事?诸人会么?作家不啐啄,啐啄同时失。大用不扬眉,扬眉正眼瞎。到底还他丫髻好,柳花不插满头春。”下座。

 

在禅门锻炼法中,临济喝与德山棒齐名,统称棒喝,是指“禅家宗匠接人之作略,或用棒,或用大喝。棒始于德山,喝来自临济。临济问黄檗,如何是佛法的大意?檗便打。如是三问,三度被打。后参大愚,得悟黄檗宗旨。却回黄檗,机锋敏捷。檗便打,师便喝。以后接人,棒喝交驰。故今谓警醒人之迷误者,曰当头棒喝。”“喝”一字,则解释为张势而叱吒其物之声。从黄檗临济以来,禅家之宗匠,多用之以打破学人之漆桶。隐元由亘信法弟邀请指导其弟子,由于师从同门,亘信禅师的弟子对“喝”的方法也十分熟悉,连喝之后被隐元直接否定,因为方法虽好,但不能将方法当作本体,若执着于方法,也就失去了本体。正如隐元所说:“不耐折腰应世间,轻风扶我上罗山。高高峰顶平如掌,同气连枝尽破颜”,隐元所传之法与亘信之法“同气连枝”,代为授课而已。

1641年,亘信禅师接任福州芙蓉寺住持。隐元禅师又造访芙蓉寺,时间应当在1644年前后。亘信请隐元禅师上座开示,隐元当机说法:“黄檗枝枝秀,芙蓉朵朵新。虽然旧面目,一见一番新。诸人如此会得,各各归家稳坐。脱或未能,山僧一一为汝说破。发明底人可大可小,能方能圆,重法忘躯,损己利物,舍我芙蓉法弟者谁欤?”接着隐元回忆往事,感谢亘信过去相助:“山野丁丑岁,开法于黄檗,法弟特来佐助,仍令其徒董领院事,迄今虽未告成,其功十有八九。兹者山野有天童扫塔之行,特造丈室,恭请主席,荷蒙许可,则祖席必也重重光辉,魔外自然渐渐隐伏,所谓一来一往,掀翻临济家风;一语一默,开豁人天眼目,可谓尽善尽美,全始全终。”文中提及“丁丑”年得到亘信佐助,“丁丑”年系崇祯十年,即1637年,隐元禅师于这一年初住黄檗山担任万福寺住持。《黄檗开山普照国师年谱》记载丁丑年,“遂于十月初一日入院。远近云衲望风而至,无虑数千指。即日开堂拈香,以酬法乳。时密和尚据天童,费和尚董法通,师主黄檗,三代同时唱道,称法门盛事。延法弟亘和尚居第一座,策励衲子。由于亘信行弥的大力相助,福清黄檗山万福寺诸建设、弘法事务初见成效。接着话锋一转,再次邀请亘信禅师住持黄檗山万福寺,隐元禅师对这位法弟十分认可,认为如果亘信许诺,那么“祖席必也重重光辉”“可谓尽善尽美,全始全终”。

1649年,亘信行弥时任漳州南山报劬禅寺住持,当年曾塑造佛像。1655年隐元禅师已在日本,回忆往昔塑造佛像之事,写《三平瑞像》赞:“观彼瑞相,隔五千程。至心诚意,感应道成。慈荫娑婆,相好光明。随念即至,法运中兴。一瞻一礼,彻证无生。义天独朗,忠胆同灵。灯灯相续,万古三平。”在这首赞前边有引文,说明了造像经过:

 

夫物久必灵,相圆则瑞。而我文佛有八十种好,西方教主十六观门,皆灵瑞之相也。吾闽丹霞南靖三平开山义忠禅师,亲植桧树,迄今九百余年,枝干尽枯,唯桧身存焉,望之犹有生色。漳中士民诚心祷之,或求寸许,罔不遂愿。每岁祈者不啻千万,愈截如故。己丑岁,法弟亘公重兴殿宇,欲广其居,虑此树为碍,遂卜于祖,果许斫之,命匠雕成三十余尊,当代官长争请供养。余闻,不胜渴仰。甲午至扶桑,又慕不已。乙未夏中,左钦台许公特人问候,唯献此相,窃为符我所愿,或余之片诚召感义忠禅师之所赐欤!

 

1659年春亘信禅师圆寂,身在日本的隐元禅师暂住摄津普门寺,将要开山创建新黄檗。隐元作《挽闽城亘信法弟》:“忆昔联枝选檗林,天然一气古犹今。拈花正脉传风雅,奕叶芬芳播德音。客岁吹云庆耳顺,新春闻讣忽伤心。法幢折也芝山冷,海外惊涛泪不禁。”接到讣音,隐元禅师联想当年与法弟先后担任福清黄檗山万福寺住持,相互扶持弘扬临济法脉,却没想到法弟竟先走一步,隐元显得十分伤心。

三、亘信行弥与百痴行元

《佛光大辞典》介绍百痴行元(1611-1662明代临济宗僧。费隐通容法嗣俗姓蔡,号百痴,福建漳州漳浦人。二十三岁在长泰县石狮出家,即至全州报亲寺,参谒费隐通容法嗣亘信行弥。二十四岁,往福州黄檗山万福禅寺,参谒费隐通容,屡次开口,皆被连棒打出,终于省悟。翌年,命掌书记。明崇祯九年(1636),随费隐通容住建宁府莲峰禅院,及浙江温州法通寺。十一年通容受请浙江海盐金粟山广慧禅寺,师回闽隐居于建宁府莲峰禅院。十四年,受请开堂莲峰禅院,通容并派人送来源流一幅、法衣一件以表信。历住建宁府宝峰禅院、百山景星禅院,杭州皇岗太平禅寺、金粟山广慧禅寺、莲山国懽崇福禅寺。世寿五十二。有百痴禅师语录传世。弟子中以憨璞性聪为最著名。由于同为费隐通容禅师的法嗣,亘信行弥和百痴行元也是法兄弟的关系。在《百痴禅师语录》中录有《上南山亘信和尚》诗作二首。其一:“志大西江一口吞,赤身无倚荡家门。昔时泒列为孙祖,今日灯联作弟昆。刻骨自知恩未报,思颜欲觏意何存?闽山浙水虽云远,底句分明献至尊。”首联赞亘信禅师志向远大、光明磊落,颔联表明彼此是同门师兄弟,颈联表达了想要报师恩、法恩的愿望,尾联描绘百痴行元身在浙江、而亘信行弥远在福建,只好呈现诗作表达情谊。其二:“几回思卧碧岩前,无奈深深业力牵。金粟乳亲已酢矣,南山义重岂辜焉。人来诮我音书杳,我不随人习性偏。总在法门同负荷,刀开斧劈自完全。”百痴行元的首联表达自己为业力所牵而无法从事务中抽身而退,颔联说明师父费隐通容与法兄亘信行弥情谊深重,颈联解释自己少通音书的原因,尾联表明同心协力又各自承担的弘法理念。

百痴禅师语录中记载了百痴行元一次上堂说法的情形。这次说法的缘由,是因为收到了亘信行弥圆寂的消息。

 

雪峰亘和尚讣音至。上堂,僧问:“法身无相,示现有去来。法眼无瑕,光明照寂灭。敢问雪峰和尚迁化,向甚么处去?”师云:“今古分明。”进云:“东家作牛、西家作马,风流固有知音。南头卖贵、北头卖贱,行业阿谁着价?”师云:“大众证见。”进云:“满地白云关不住,石前流出落花香。”师云:“哀!哀!”进云:“只如和尚今日举哀设供,还得不辜同条也无?”师云:“任汝看取。”进云:“象骨峰高常积翠,螺江云月悉光辉。”师云:“礼拜去。”僧一喝,归众。师乃云:“德厚心慈,量宽行广,开人天之眼目,作衲子之纪纲。在今时中,惟我雪峰和尚法兄一人而已。山僧昔出其门,自念深恩未报,刻铭五内,朝夕弗忘。不谓去秋法幢遽陨,慧日掩光。偶接讣音,吁天躄地。诸仁者,汝且道雪峰和尚安身在什么处?若道伊不生不灭、无去无来,那箇不知?若道伊此方缘尽他方显化,阿谁不会?若道只此不知不会,便是雪峰和尚安身处,转觉没交涉,还委悉么?”下座。烦两序大众同到灵前,设奠烧香,普礼三拜。

 

法兄亘信禅师圆寂,百痴行元十分悲伤,在上堂说法时就有僧人问:“敢问雪峰和尚迁化,向甚么处去?”百痴行元并没有直接回答问题,对于提问者的各种答案也不置可否,而是打了一个机锋:“汝且道雪峰和尚安身在什么处?若道伊不生不灭、无去无来,那箇不知?若道伊此方缘尽他方显化,阿谁不会?若道只此不知不会,便是雪峰和尚安身处,转觉没交涉,还委悉么?”通过反问,百痴禅师截断了问者的思维,剿灭其攀缘心。此时“亘信禅师圆寂”一事,成为了百痴行元接引学人的一个契机和手段。虽然如此,百痴行元仍然为法兄圆寂而痛心,在对机说法结束之后,他带领两序大众到亘信禅师灵前焚香礼拜。

四、亘信行弥生卒年考

许多禅宗史著作认为亘信行弥的生卒年月为16031659年,此说大概源自《五灯全书》。据《五灯全书·福州雪峰亘信弥禅师》记载,亘信禅师于清顺治己亥初秋(1659年)示疾,旧历七月十六日卯时跏趺而逝。“世寿五十七,僧腊四十。奉全身塔于雪峰之麓,宫詹学士周廷鑨撰塔志铭。”然而,亘信禅师的年龄颇有可疑之处,因为隐元禅师作有一诗《寿南山亘法弟六旬初度》:“春风吹耳顺,忽觉心通时。高座南山主,美名东海驰。迅雷震法窟,明月印天池。山海团圞祝,偷光豁两眉。”无独有偶,隐元弟子即非如一在听闻亘信禅师圆寂之后,亦作有一首《挽南山法叔亘和尚》。据《广寿即非和尚行业记》载,即非如一早年“别参朝宗和尚于灵石,万如老人于曹山,再参永觉大师于石鼓,亘信禅师于罗山,所至请益,每有省发。”由于早年就向亘信禅师求教请益,所以感情深厚。《挽南山法叔亘和尚》表达了他的悲痛之情:闽天住久厌朦胧,坐断浮云碧扫空。晋水蛟龙悲夜月,芝山虎豹泣秋风。名高不让知玄辈,道大堪追太白翁六十年来钟漏尽,灵源涌出一轮红。隐元和即非的诗作表明,亘信禅师曾度过六十岁诞辰,并在同一年圆寂。隐元和亘信是法兄弟的关系,亘信和即非是法叔和法侄的关系,有这种亲密关系大概不会同时记错。再者,古人的逝世时间一般不会有误,因为有许多见证者,有写墓志铭的人,但是出生年月则很可能记错。以《五灯全书》所载亘信禅师圆寂时间1659年,往前倒推六十年,那么亘信禅师的出生年应该是1600年,而不是1603年。